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卫生报》 > 2019.10.29
编号:24783
刘禹锡与《传信方》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0月29日 医药卫生报 2019.10.29
     刘禹锡与《传信方》

    刘禹锡(772~842),字梦德,河南洛阳人,为我国唐代著名诗人。历代文人史家评价刘禹锡时,总是偏重他的文学成就。事实上,刘禹锡不仅在诗文方面有非凡的造诣,而且对医药学也有深入研究,并为后世留下了一本有影响的方药专著——《传信方》。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首耳熟能详、缠绵多情又极具山野民歌风格的《竹枝词》,想必都知道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名作。但是提到“生疾不必太忧心,三治七养谨而慎。不遵医嘱祸临头,谨于摄养病难存”这首对医养之道、中医“治未病”的思想阐述得如此深刻的诗作,你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吗?这是刘禹锡在其专著《传信方》中的诗。

    刘禹锡,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这是我们所熟知的,却不知这位被称为“诗豪”的文学大家,还是一位优秀的医生。

    刘禹锡属于典型的“久病成医”,他自幼体弱多病,深感医药学对健体强身、济世救人的重要性,于是边学诗边修医。经过30多年的研读和临证,刘禹锡的医术日益高超,不仅“其术足以自卫”,而且族人门生有病,他开处方用药后,患者服之痊愈。他集平素所得方药,并经观察实践,编著《传信方》两卷,流传甚广。《传信方》搜集方剂几十个,大多来源于民间验方,或者是经过亲身检验的常用良方。《传信方》当时不仅在国内受到普遍重视,而且在国外广泛流传,如日本的《医心方》、朝鲜的《东医宝鉴》,都收录了《传信方》中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剂。

    可惜《传信方》自元代以后即逐渐散佚,其验方佚文多在《本草图经》《医心方》《苏沈良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普济方》《本草纲目》等古代医籍中。

    在刘禹锡的诗文中,有不少与医药学相关的篇章。如他被贬夔州期间所著的《鉴药》一文,从人与药性、素质及自然界的关系,展现了刘禹锡反对“循往以御变”的思想变化与“过当则伤和”的“度”的思想,这也正是中医哲学的核心。

    在全唐诗中,还收录了刘禹锡的一首《赠眼医婆罗门僧》,诗曰:“三秋伤望眼,终日哭途穷。两目今先暗,中年似老翁。看朱渐成碧,羞日不禁风。师有金篦术,如何为发蒙。”诗人中年患白内障,求医于一位擅长眼科的印度医僧,故作此五言律诗以赠医僧。婆罗门僧指古印度婆罗门种姓的僧人。该诗前几句交代作者眼疾的病因、症状和痛苦,后两句写出了医僧的先进医术和作者迫切的愿望。诗中的金篦术是指古代治疗白内障的外科技术,金篦即用来剖剥或刮除眼球晶体表面白膜或白翳的手术工具。最后一句意思为:请为我治疗眼疾,拨开云翳,使我的眼睛恢复正常。

    刘禹锡的这首诗,不经意间反映了古代中外医学技术交流的一个侧面,彰显了古代“丝绸之路”的悠久历史,同时也印证了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

    (山东省 刘琪瑞),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