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卫生报》 > 2023.07.11
编号:44853
布鲁氏菌病知识及防控
http://www.100md.com 2023年7月11日 医药卫生报 2023.07.11
     □叶亚菲

    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菌病、波状热,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的细菌侵入机体引起的人、兽共患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由于患者往往表现出倦怠乏力等症状,又被民间俗称为“懒汉病”“蔫巴病”。我国将其纳入法定乙类传染病。

    宿主及传染源

    布鲁氏菌的贮存宿主很多,已知有60多种动物(家畜、家禽、野生动物、驯化动物)可以作为布鲁氏菌的贮存宿主。布鲁氏菌病往往先在家畜或野生动物中传播,随后波及人类。疫畜是布鲁氏菌病的主要传染源,我国大部分地区以羊作为主要传染源,其次是牛和猪,鹿和犬也可成为传染源。

    既往疫区多出现在北方牧区,目前分布广泛,变化趋势体现为由牧区向半牧半农区甚至农区转化,由聚集暴发向散在发病转化,呈小范围、点状、分散形式流行,有向非职业人群扩散的趋势。该病人与人间水平传播罕见。人群对布鲁杆菌普遍易感,青壮年多见。与家畜接触频繁的职业人群是高危人群。布鲁氏菌病的潜伏期为1周~3周。

    传播途径

    皮肤 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或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等过程中未做好防护而经损伤皮肤感染。

    消化道 食用被布鲁氏菌污染的水、奶制品及未熟的牛羊肉等均可引起感染。

    呼吸道侵入机体 吸入被布鲁氏菌污染的飞沫、尘埃导致感染,比如皮毛加工人员及从事布鲁氏菌培养、检测、疫苗生产等实验室工作人员易经过此途径感染。

    临床表现

    发热 出现持续数日乃至数周发热(包括低热),典型病例表现为波状热,常伴有寒战等症状。部分病例可表现为低热和不规则热型,且多发生在午后或夜间。布鲁氏菌病患者在高热时神志清醒,痛苦较小,但体温下降时自觉症状加重,这种高热与病况相矛盾的现象为布鲁氏菌病所特有。

    多汗 是布鲁氏菌病常见的临床表现,急性期病例出汗尤重,体温下降时加重,可湿透衣裤、被褥,常使患者感到紧张和烦躁。

    乏力 几乎全部病例都有乏力、疲劳的表现。自觉疲乏、无力,能吃不爱动。

    肌肉和关节疼痛 为全身肌肉和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疼痛;一些病例还可有脊柱(腰椎为主)、骨关节受累,表现为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等。

    部分患者淋巴结、肝、脾和睾丸肿大,男性可伴有睾丸炎,女性可见卵巢炎。少数患者可出现各种各样的皮疹和黄疸等。

    预防措施

    养殖者要做到科学养殖、规范屠宰。养殖区与生活区要分开,牲畜圈舍定期消毒处理,加强粪、水管理,防止病畜、患者的排泄物污染水源。做好个人防护,防止气溶胶传播。严格控制病畜流动,要及时扑杀处理病畜。流行区提倡对牲畜进行减毒活疫苗接种。实验室技术人员要在符合生物安全等级的实验室进行布鲁氏菌相关操作。

    普通民众尽可能减少与牛、羊等家畜接触,牛肉、羊肉要煮熟后食用,特别是吃烤肉、涮肉时,一定要烤熟煮透。家庭加工过程中,案板、刀具等做到生熟分开。布鲁氏菌在乳制品、皮毛中能长时间存活,但不耐热,在高温下即可杀死,因此,生鲜奶要“煮沸”后才可以放心饮用。

    (作者供职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