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卫生报》 > 2023.11.02
编号:48458
免疫组化在诊断中的应用
http://www.100md.com 2023年11月2日 医药卫生报 2023.11.02
     免疫组化在诊断中的应用

    □李晨飞

    免疫组化全称为免疫组织化学,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技术。主要应用免疫学抗原和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原理,再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显色,从而对组织细胞内的抗原(主要为蛋白质)进行定性、定位及相对定量研究。

    提高病理诊断的准确性 对于一些有争议的肿瘤诊断,可以通过免疫组化标记来取得共识。如颗粒性肌母细胞瘤,曾被认为是肌源性的细胞瘤,但该肿瘤肌源性标记为阴性,而神经性标记却为阳性,证明颗粒性肌母细胞瘤为神经来源。对于分化较差的肿瘤,病理上常按细胞形态分为梭形细胞肿瘤、小圆细胞肿瘤等,通过多种标记的联合应用,也可能确定来源。

    确诊肿瘤起源与分类 某些肿瘤细胞在染色切片上因不明起源特征无法分类,但临床上又必须根据肿瘤的种类做出治疗与预后判断,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应用免疫组化技术,通过特定抗体标记出细胞内相应抗原成分,确定细胞类型。如角蛋白是上皮性标记,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是甲状腺滤泡状腺癌的敏感标记,而降钙素抗体是甲状腺髓样癌的特有标记等。

    发现微小转移病灶 若要使用常规病理组织学方法,在一个组织中认出单个转移性肿瘤细胞或几个细胞几乎是不可能的,而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则有助于微小转移灶的发现。对转移性肿瘤也可借助免疫组化标志寻找原发瘤,如骨组织内有前列腺特异性抗原阳性细胞,可以提示前列腺癌转移。帮助医生确定临床治疗方案,以及手术范围。

    寻找感染病因 人体疾病的致病微生物中有的不易在常规病理检查中发现,尤其是病毒性致病微生物,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则可明确发现病原体抗原部位以及定量,如幽门螺杆菌、人乳头状瘤病毒、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

    辅助疾病诊断和分类 人体的免疫系统疾病,主要是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如肾小球肾炎、皮肤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等,可用免疫组化方法对组织细胞内的免疫球蛋白、补体、免疫复合物等进行检测以辅助诊断。

    指导治疗和预后 免疫组化标记中与预后有关的标记大致可分为三类:类固醇激素受体如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等,它们与乳腺癌的关系已获公认,雌激素受体阳性患者内分泌治疗效果较好,预后也较好。相似的结果也见于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肿瘤基因标记如癌基因Her-2(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基因)、P53蛋白(抗癌基因p53的表达产物)等,在肿瘤中高度表达者,患者预后较差;细胞增殖性标记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Ki-67(基因编码为MKI-67的核蛋白质)等,表达指数越高,表明其增殖越活跃,恶性度增高,预后不良,其中以恶性淋巴瘤、乳腺癌较为明显。而且在乳腺癌的研究中发现Ki-67、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阳性者,淋巴结转移率高,并与激素受体的表达呈负相关。

    免疫组化是目前病理诊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它不仅提高了病理诊断水平,而且在探讨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肿瘤病理诊断、指导治疗、判断预后等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作者供职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