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医诊断 > 舌诊
编号:11266335
舌头上的风景线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1月2日 《中华养生保健》 2006年第10期
     有人说熟悉的地方无风景,其实未必。就说舌头吧,可谓再熟悉不过的了,然而某些“景观”你就未必知晓,你想了解一二吗?

    味觉——舌头之魂

    面镜张嘴,舌头就大白于你的视野中:呈长椭圆形,由黏膜、肌肉与血管、神经组成,长不足9厘米,重约50克,上面称为舌背,下面叫舌腹;前2/3为舌体,后1/3为舌根,中间以人字沟为界;舌腹正中有一根筋膜叫舌系带,长度是否正常与吸吮、咀嚼和说话等均有关联。

    你看,舌头的结构就如此简单,但生理作用却很大,除了参与咀嚼、辅助说话外,主要生理使命就是感受人间五味。可以说,味觉就是舌头的灵魂。

    舌头之所以能辨识酸甜苦辣咸,全赖于舌背黏膜上的乳头,乳头里有一种花蕾一样的结构,叫做味蕾,医学上称为味觉感受器,一个成人共约5000个味蕾,主要分布于舌的侧缘与舌尖部,其他部位如舌下黏膜、唇与颊黏膜以及软腭、咽等处则很少。研究发现,味觉还有分工,如舌尖对甜味最敏感,舌根对苦味最灵敏,舌两侧后半部则对酸味最敏感,对咸味最敏感的当推舌尖与两侧的前半部。另外,味觉对不同味道的感受能力也不一样。比较起来,人对苦味的感受能力最强,溶液中只要有万分之五的苦味物质就能品尝出来,可能与原始人为了识别有毒物质而长期积累的经验有关,是出于一种本能的选择。其次当数酸味,酸味物质只要达到千分之十二的浓度就能感受到。对甜、咸两种味道则稍嫌迟钝,前者(如蔗糖)能被感知的最低浓度为百分之五,后者(如食盐)则需要百分之二的浓度。这也是为什么尽管医学专家忠告人们口味过重有害健康,但人们烹调时仍爱添加较多食盐或食糖的奥妙所在。

    另外,年龄不同味觉也不一样,总的规律是随着增龄而灵敏度下降。在人的一生中,儿童与青少年时期味蕾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泛,以后多达2/3的味蕾逐渐萎缩,味觉功能下降便成必然。到了老年,味蕾数量降到低谷,如果又患有心脑血管病,引起舌头微循环障碍,代谢减慢,味蕾萎缩加速,味觉更不敏感。至于糖尿病、萎缩性胃炎、维生素缺乏、内分泌失调、舌乳头萎缩等患者,味觉也会受到影响。故老年人胃口滑坡既有生理上的原因,更是某些疾病作祟的结果,积极治疗这些疾病,可望获得一定程度的改善。

    除了感觉五味外,人类的舌头还能产生其它味感,如涩感、粉末感、烧灼感、油腻感、粘稠感等,不过这几种感觉并非单纯依靠味蕾来获得,而是借助于嗅觉、触觉来完成的。此外,温度对味觉感受也会施加影响。一般来说,味觉感受器对味道的分辨力和敏锐程度,以10℃至40℃为好,30℃为最佳。由此提示我们,要让饭菜保持最佳风味,不仅要把握好烹调温度,还要抓住适宜的进餐温度,过凉过热都不好。

    体内健康的“窗口”

    体表生病,如生疮长癣,一看便知。如果内脏出了麻烦呢?也能“看”到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造物主在人的体表“设置”有特殊“窗口”,只要你有一双“慧眼”,就能从这些“窗口”看到疾病的苗头,舌头就是“窗口”之一,中医大夫堪称是利用这个“窗口”的行家里手。

    祖国古典医籍《临证验舌法》早就指出:“内外杂证,无一不呈其形,着其色于舌。”换言之,舌象的变化(指舌头的色泽、运动、舌苔等变化),能较为客观地反映人体病变的部位、性质、深浅与进退。比如——

    舌色过淡:血虚、阳虚或寒症的表现,提示你可能患上了营养障碍、贫血及某些内分泌疾病。

    舌色太红:阴虚及实热的表征,表明你的甲状腺可能有问题,或者得了糖尿病。

    舌头胖嫩:舌边有齿痕,多属虚、寒症,可能患有甲状腺机能低下或肢端肥大症。

    舌面生芒刺:表明热郁内结,可能患上肺炎或猩红热。其他发烧的疾病也有此舌象改变。

    舌苔黄腻:属热,黄色越深热越重。主要反映肠胃有积滞、消化道中腐败有机物增多,如消化不良、胃炎、肠炎等。

    伸舌时震颤:表明神经衰弱,或久病体虚,或得上了甲亢病。

    活动不灵:常是脑血管病的先兆,如脑梗塞等。

    舌头上有裂纹:B族维生素缺乏、慢性舌炎、营养不良等。

    白色舌苔:出现在舌头中间部分,预示着你的十二指肠出了故障;若出现在舌尖,意味着你可能已与胃炎结缘。

    舌头发干,舌苔平滑:可能缺铁,或患上了贫血病。

    舌头发黄:应疑及肝病临身,提醒你该去医院化验肝功能了。

    大家来做“舌头操”

    舌头还是一个运动器官,每天有意识地让舌头做做运动,既可以提升大脑的活力,还能减轻甚至消除你的双下巴,收到健脑、美容的双重效益——这就是“舌头操”的魅力。

    研究表明,舌头是大脑的先行器官,舌神经连接着大脑,当人体衰老时,最先出现的信号往往就是舌头僵硬。故经常运动舌头可以间接对大脑进行刺激,防止大脑萎缩,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中医学将运动舌头称为“搅海”,除了运动大脑外,还能刺激涎腺分泌,滋润肠胃,有助于改善脾胃功能,防止口苦与口臭。

    “舌头操”非常简单,将舌头在口腔里以及牙齿内外、左右、上下来回运转,然后将产生的唾液分多次咽下即可。唾液里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有机物、无机物、免疫球蛋白以及溶菌酶等,能起到杀菌、湿润、清洁口腔和保护口腔黏膜的作用。具体操作方法有三种——

    第一种:端坐,凝神息虑,舌尖轻轻抵住上腭,来回摆动30次左右,待唾液增多时漱十余次,再分3次咽下。

    第二种:用舌尖舔内侧齿龈,由上而下,紧贴上下牙龈转圈,正反各30圈。

    第三种:用舌尖舔上唇颊侧和下唇颊侧30圈,或用舌尖舔内侧齿龈左右摆动30次,待唾液增多时分3次咽下。

    如果是为了解决双下巴问题,“舌头操”则应这样做——

    1、早晨洗脸后对着镜子,舌头伸出与缩进,各做10次,然后将舌头伸出口腔外向左右各摆动5次。

    2、坐在椅子上,双手十指张开放于膝盖上,上半身稍微前倾。先由鼻孔吸气,接着张嘴,舌头伸出并且呼气,同时睁大双眼,平视前方,反复操练3~5次。

    3、张嘴,舌头伸出并缩进,同时用右手食指、中指与无名指的指尖在左下颌边至咽喉处上下搓擦30次。接着在舌头伸出与缩进时,用左手三指的指尖,在右下颌边至咽喉处上下搓擦30次。

    4、张嘴,舌头轻轻地伸出,停留2~3秒钟,反复操练5次。然后头部上仰,下巴伸展,嘴大张,伸出舌头,停留2~3秒钟,反复操练5次。

    用舌头“看”世界

    文学上有个术语叫做“通感”,指人的眼耳鼻舌等感觉器官是相通的,可以互相转换,如耳朵能听出重量,鼻子能嗅出色彩,眼睛能看到声音……医学上也能吗?

    最近,一名叫保罗·巴赫教授的美国神经学家,根据自己大半生的潜心研究,提出了具有革命性的理念:人类各种感觉是相互可换的,比如舌头也拥有眼睛的功能,人能用舌头去“看”世界。

    可能吗?因为舌头藏在嘴里,对光不敏感,也没有和视觉神经连在一起……但保罗及其助手的研究则表明,舌头很可能是仅次于眼睛的、从外部世界接收视觉信息再传递到大脑的“第二把手”。奥妙在于人类的视觉不是靠眼睛,而是靠大脑形成的。人的眼睛、耳朵、鼻子和皮肤都是提供信息的输入端。当大脑处理这些信息时,人便体验到不同感觉,至于信息从哪个输入端获得并不重要。而舌头是除了嘴唇之外,人体触觉神经最多的部位,触觉的辨别误差比别的身体部位都要小。不断分泌的唾液使它保持湿润,具有稳定的电阻和良好的导电性。

    当然,要让舌头发挥眼睛的功能,必须有一个转换装置。这个装置已于近年在保罗的研究室里诞生,名叫舌式“触觉-视觉转换系统”。一位自愿受试者这样描述了他的亲身体验:明显地感觉到携带着信息的电流如同夏季(下转第13页)

    (上接第12页)

    的倾盆大雨源源而至,不断刺激着他的舌头,使之有点发痒。他觉得,这种仪器确实将它看到的物体成功地进行了转换,变成了某种让他能用舌头感觉到的独特感觉,使他能因此“看”出它们的轮廓及大小。但他无法用确切的词来形容这种感觉。当他使用这种仪器几个小时后,会忘掉嘴里那股带有电池酸味的电流刺激,忘记自己舌头上搁着一个让人不太舒服的新鲜玩意儿,让他全心全意借助舌头去“看”世界。

    最近,保罗正在着手研发迷你型无绳舌式“视觉-触觉转换仪”,将电极矩阵安置在类似牙托、可安装在口腔里的固定器上,微型摄像机和信号转换收发系统则安在一副专用眼镜上,全部仪器将急剧缩小,变成既易于隐藏,又易于携带的无绳“随身看”。无疑,盲人将是这一重大发明的最大受益者。

    另外,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学者发明了一种称为“舌头显示器”的装置,可以向人传送向左走或向右行等信息,表明“用舌头走路”的时代已经在望了。

    (联系地址:635000四川省达州卫生学校), http://www.100md.com(兰政文)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医诊断 > 舌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