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移植术后泌尿系感染的特点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肾移植术后泌尿系感染的特点。方法:选取某院2015年9月--2016年9月收治的肾移植患者99例作为样本,均留置导尿管及双J管治疗。观察患者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特点。结果:肾移植术后泌尿系感染发生率65.66%,其中大肠埃希菌及粪肠球菌感染率最高,分别为33.85%及29.22%。女性、年龄≥60岁、拔管时间≥7d,为诱发泌尿系感染的高危因素。结论:临床应加强对肾移植患者术后感染的预防,将女性及老年人作为重点监护对象,将拔管时间控制在7d内,以降低泌尿系感染的发生几率,提高肾移植患者的安全性。
关键词:肾移植;泌尿系感染;高危因素;细菌培养
前言:肾移植为临床用于治疗肾衰竭的主要手段,可有效延长患者的寿命。但肾移植术后,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较容易发生,严重甚至容易危及患者的生命。本文于某院2015年9月--2016年9月收治的肾移植患者中,随机选取99例作为样本,观察了肾移植术后泌尿系感染的特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某院2015年9月--2016年9月收治的肾移植患者中,随机选取99例作为样本,患者资料如下:性别:男59例、女40例。年龄(21--78)岁,平均(53.25±0.16)岁。透析方法:血液透析80例、腹膜透析19例。透析时间(19--26)m,平均(22.86±1.46)m。
1.2 纳入标准
(1)患者均符合WHO关于肾衰竭的诊断标准。(2)患者均无肾移植禁忌症。(3)患者无严重精神类疾病,无心、肝等其他系统重大疾病。(4)患者参与研究前,均未见泌尿系感染发生。(5)知情同意。
1.3 方法
患者均留置导尿管及双J管治疗,方法如下:(1)术中留置导尿管,术后每日冲洗膀胱及会阴,术后7d拔除导尿管。(2)行移植肾双J管留置,7d左右,视患者病情的恢复情况拔除导管。(3)静脉输注甲泼尼龙抗排斥治疗,给予他克莫司+麦考酚钠肠溶片+甲泼尼龙行三联免疫抑制治疗。
1.4 观察指标
观察99例患者肾移植术后泌尿系感染的发生情况,包括上尿路感染、下尿路感染、无症状性菌尿3项指标。观察肾移植术后泌尿系感染的高危因素,包括性别、年龄、透析方法、拔管时间4项指标。观察泌尿系感染的细菌培养结果。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处理数据,当p<0.05时视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99例患者肾移植术后泌尿系感染的发生情况
结果显示,肾移植术后泌尿系感染发生率65.66%,其中无症状性菌尿占比最高,为36.36%。上尿路感染及下尿路感染占比,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肾移植术后泌尿系感染的高危因素
结果显示,女性肾移植患者术后泌尿系感染率87.50%、年龄≥60岁者感染率87.23%、拔管时间≥7d者感染率97.44%,表明,女性、年龄≥60岁、拔管时间≥7d为诱发泌尿系感染的高危因素。泌尿系感染的发生,与透析方式无关。
2.3 泌尿系感染的细菌培养结果
结果显示,泌尿系感染患者中,大肠埃希菌及粪肠球菌感染率最高,分别为33.85%及29.22%。
3 讨论
本文研究发现,肾移植术后泌尿系感染发生率65.66%,其中无症状性菌尿占比最高,为36.36%。可见,肾移植术后,泌尿系感染的发病率极高。临床需加强对患者尿液颜色及性状的监测,发现异常立即处理,以降低感染的发生几率。通过对泌尿系感染高危因素的观察发现,女性感染率87.50%、年龄≥60岁者感染率87.23%、拔管时间≥7d者感染率97.44%,与男性、年龄<60岁及7d内拔管者相比,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判断导致上述特点呈现的原因,与女性的生理构造有关。除此之外,高龄者,自身免疫力低,加之拔管时间过长,感染率通常会有所提升。本课题研究结果同样表明,肾移植术后泌尿系感染并发症的发生,与透析方法无显著联系(p>0.05)。通过对泌尿系感染患者细菌培养结果的观察发现,大肠埃希菌及粪肠球菌感染率最高,分别为33.85%及29.22%。本组发生泌尿系感染的患者,均于感染发生后5d内,通过口服抗生素的方式接受了治疗。用药7--14d内,感染症状均显著缓解,未见尿脓毒血症等并发症发生,表明治疗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临床可视药敏实验结果,给予患者抗生素治疗感染,以提高肾移植患者疾病治疗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肾移植术后泌尿系感染发病率较高。该并发症的发生,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及拔管时间有关。临床应从病情监测等角度入手,积极预防泌尿系感染,以降低感染率,为患者预后的改善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鑫,崔向丽,杨辉. 肾移植术后尿路感染病原菌及抗感染治疗方案分析[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7,37(12):1195-1199.
[2]陈岚,丁莹,黄凯. 肾移植患者術后优化应用麦考酚酸的临床研究进展[J/OL]. 中国新药杂志,2017,(02):187-192., http://www.100md.com(罗绪端)
关键词:肾移植;泌尿系感染;高危因素;细菌培养
前言:肾移植为临床用于治疗肾衰竭的主要手段,可有效延长患者的寿命。但肾移植术后,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较容易发生,严重甚至容易危及患者的生命。本文于某院2015年9月--2016年9月收治的肾移植患者中,随机选取99例作为样本,观察了肾移植术后泌尿系感染的特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某院2015年9月--2016年9月收治的肾移植患者中,随机选取99例作为样本,患者资料如下:性别:男59例、女40例。年龄(21--78)岁,平均(53.25±0.16)岁。透析方法:血液透析80例、腹膜透析19例。透析时间(19--26)m,平均(22.86±1.46)m。
1.2 纳入标准
(1)患者均符合WHO关于肾衰竭的诊断标准。(2)患者均无肾移植禁忌症。(3)患者无严重精神类疾病,无心、肝等其他系统重大疾病。(4)患者参与研究前,均未见泌尿系感染发生。(5)知情同意。
1.3 方法
患者均留置导尿管及双J管治疗,方法如下:(1)术中留置导尿管,术后每日冲洗膀胱及会阴,术后7d拔除导尿管。(2)行移植肾双J管留置,7d左右,视患者病情的恢复情况拔除导管。(3)静脉输注甲泼尼龙抗排斥治疗,给予他克莫司+麦考酚钠肠溶片+甲泼尼龙行三联免疫抑制治疗。
1.4 观察指标
观察99例患者肾移植术后泌尿系感染的发生情况,包括上尿路感染、下尿路感染、无症状性菌尿3项指标。观察肾移植术后泌尿系感染的高危因素,包括性别、年龄、透析方法、拔管时间4项指标。观察泌尿系感染的细菌培养结果。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处理数据,当p<0.05时视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99例患者肾移植术后泌尿系感染的发生情况
结果显示,肾移植术后泌尿系感染发生率65.66%,其中无症状性菌尿占比最高,为36.36%。上尿路感染及下尿路感染占比,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肾移植术后泌尿系感染的高危因素
结果显示,女性肾移植患者术后泌尿系感染率87.50%、年龄≥60岁者感染率87.23%、拔管时间≥7d者感染率97.44%,表明,女性、年龄≥60岁、拔管时间≥7d为诱发泌尿系感染的高危因素。泌尿系感染的发生,与透析方式无关。
2.3 泌尿系感染的细菌培养结果
结果显示,泌尿系感染患者中,大肠埃希菌及粪肠球菌感染率最高,分别为33.85%及29.22%。
3 讨论
本文研究发现,肾移植术后泌尿系感染发生率65.66%,其中无症状性菌尿占比最高,为36.36%。可见,肾移植术后,泌尿系感染的发病率极高。临床需加强对患者尿液颜色及性状的监测,发现异常立即处理,以降低感染的发生几率。通过对泌尿系感染高危因素的观察发现,女性感染率87.50%、年龄≥60岁者感染率87.23%、拔管时间≥7d者感染率97.44%,与男性、年龄<60岁及7d内拔管者相比,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判断导致上述特点呈现的原因,与女性的生理构造有关。除此之外,高龄者,自身免疫力低,加之拔管时间过长,感染率通常会有所提升。本课题研究结果同样表明,肾移植术后泌尿系感染并发症的发生,与透析方法无显著联系(p>0.05)。通过对泌尿系感染患者细菌培养结果的观察发现,大肠埃希菌及粪肠球菌感染率最高,分别为33.85%及29.22%。本组发生泌尿系感染的患者,均于感染发生后5d内,通过口服抗生素的方式接受了治疗。用药7--14d内,感染症状均显著缓解,未见尿脓毒血症等并发症发生,表明治疗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临床可视药敏实验结果,给予患者抗生素治疗感染,以提高肾移植患者疾病治疗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肾移植术后泌尿系感染发病率较高。该并发症的发生,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及拔管时间有关。临床应从病情监测等角度入手,积极预防泌尿系感染,以降低感染率,为患者预后的改善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鑫,崔向丽,杨辉. 肾移植术后尿路感染病原菌及抗感染治疗方案分析[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7,37(12):1195-1199.
[2]陈岚,丁莹,黄凯. 肾移植患者術后优化应用麦考酚酸的临床研究进展[J/OL]. 中国新药杂志,2017,(02):187-192., http://www.100md.com(罗绪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