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指标HB、PA、RBC与产后外感发热的关系探讨
摘要:目的:观察产后产妇营养指标HB、PA、RBC对产后外感发热发病的影响,分析预防产后外感发热的措施,以确保产妇产后安全。方法:2014年4月-2016年7月,对1112例产妇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发生产后外感发热的102例产妇的营养指标HB、PA、RBC进行分析,并与其他未发生产后外感发热的1010例产妇营养指标HB、PA、RBC对比,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发生产后外感发热的产妇的营养指标HB、PA、RBC均低于未发生产后外感发热的产妇的营养指标,2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产妇营养指标HB、PA、RBC对改善产妇体质,优化围产期免疫功能非常重要,可以有效预防产后外感发热的发生。
关健词:产后外感发热;营养指标HB、PA、RBC;预防
产后外感发热是产妇在分娩过程中或在产褥期生殖道受到致病微生物侵袭,导致的局部及全身炎性反应,西医检查可见患者子宫收缩不佳、恶露少但有异味、常伴小腹疼痛,而中医归结为“产后发热”证,患者持续高热、或乍寒乍热、或高热寒战,严重威胁患者生命,是产妇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中医将产后外感发热的发病机制总结为多虚、多瘀、外感邪毒,而营养状况不佳与多虚、多瘀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阴血骤虚,阳气外散,败血停滞,营卫不通,外邪袭表,营卫不和,最终入里化热,导致产后发热。从患者营养状况与对疾病的辨证关系探讨产后外感发热的发病本质,可以指导临床对产后外感发热采取合理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1、资料和方法
1. 1病例资料
选取2014年4月-2016年7月在涿鹿县妇幼保健院生产的1112例产妇的病历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102例发生了产后外感发热,年龄20-44岁,平均(28.3±8.2)岁,其中经产妇32例,初产妇70例,剖腹产18例,其余均为经阴道生产,有21例进行了侧切,伤口愈合满意;另外1010例产妇未发生产后外感发热,年龄20-44岁,平均(28.2±8.1)岁,其中经产妇232例,初产妇778例,剖腹产118例,其余均为经阴道生产,有221例进行了侧切,伤口愈合满意。
1.2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症状、基本体征检查及实验室指标检测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产后能排除乳腺炎、切口感染而发生了体温超过38.5℃的产妇,确定为产后外感发热,根据2015版教材中有关产妇营养情况的正常值作为参考,将营养指标HB、PA、RBC进行统计。
1.3 产后常规护理
所有产妇常规给以产科护理,适当休息,高热量、均衡蛋白、清淡饮食,环境保持通风良好,但避免感受风寒,使产妇保持良好心态,积极纠正分娩过程中发生的并发症,如给予抗生素进行治疗,对产后出血给以适当输血等。
1.4观察指标
孕晚期38周内测血液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白蛋白(PA)值,抽血2 mL采用芬兰Orion公司生产的quick-read血细胞分析仪测血液血红蛋白、RBC值,抽空腹血2 mL采用雅培公司AEROSETC8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白蛋白值,各指标参考值:血红蛋白(115~150g/L),RBC(3.8~5.1×1012/L),白蛋白(35~55g/L)。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PEMS3.1版统計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发生产后外感发热的产妇的营养指标HB、PA、RBC均低于未发生产后外感发热的产妇的营养指标,2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3、讨论
产后发热在妇产科临床中比较常见,一般认为由于产后多虚、多瘀的特点导致易发本病,中医通常建议补虚不可滞邪、攻邪切勿伤正的要领。而实际生活中,各证型相互夹杂,应综合分析,既不可片面强调补虚,忽视外感及里实之证,导致虚虚实实不清。对感染邪毒者,其证危急且重,必要时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分析病情时应当辨病与辨证结合。辨证治疗则应根据中医的理论体系辨证施治,正确处理扶正和祛邪的关系。
血清PA属于肝细胞合成的快速转运蛋白之一,是一种负急性时相蛋白,半衰期短,合成快,也与炎症呈负相关。红细胞是血液中含量最多的一种无核细胞,其胞浆游离钙浓度的变化能较好的反映细胞内外钙离子的转运情况。重症感染病人在感染期血清钙降低、钙泵活性下降、细胞内总钙增加、红细胞胞浆内游离钙浓度异常升高,病情恢复时胞浆游离钙浓度、细胞内总钙浓度明显下降,血清钙及钙泵活性恢复正常。血红细胞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铁元素是制造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处于感染状态的患儿,可能由于蛋白质和铁元素消耗增多,加上食欲缺乏,致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减少,而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低下患儿,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较弱,较正常儿童更易患感染。因此,对于产后产妇来说,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低者,有必要考虑感染的可能,应做进一步的微生物监测,如血培养等。
参考文献:
[1]康劲雪,庞军芳. 产褥期妇女合理营养与康复治疗的临床探讨[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3):199-200.
[2]耿春惠,张丽燕. 产妇医院感染特点及易感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9):4262-4264.
[3]吕静,魏庆民,施红杰. 血红蛋白与非血液系统疾病[J].临床荟萃,2016,31(4):451-455.
作者简介:李明亮(1973-),现为涿鹿县妇幼保健院妇产科主治医师。, 百拇医药(李明亮 曲志芳 陈晓茹 郝玉芳 张晓娜 马树云 张建枝 刘淑琴 刘海娥)
关健词:产后外感发热;营养指标HB、PA、RBC;预防
产后外感发热是产妇在分娩过程中或在产褥期生殖道受到致病微生物侵袭,导致的局部及全身炎性反应,西医检查可见患者子宫收缩不佳、恶露少但有异味、常伴小腹疼痛,而中医归结为“产后发热”证,患者持续高热、或乍寒乍热、或高热寒战,严重威胁患者生命,是产妇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中医将产后外感发热的发病机制总结为多虚、多瘀、外感邪毒,而营养状况不佳与多虚、多瘀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阴血骤虚,阳气外散,败血停滞,营卫不通,外邪袭表,营卫不和,最终入里化热,导致产后发热。从患者营养状况与对疾病的辨证关系探讨产后外感发热的发病本质,可以指导临床对产后外感发热采取合理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1、资料和方法
1. 1病例资料
选取2014年4月-2016年7月在涿鹿县妇幼保健院生产的1112例产妇的病历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102例发生了产后外感发热,年龄20-44岁,平均(28.3±8.2)岁,其中经产妇32例,初产妇70例,剖腹产18例,其余均为经阴道生产,有21例进行了侧切,伤口愈合满意;另外1010例产妇未发生产后外感发热,年龄20-44岁,平均(28.2±8.1)岁,其中经产妇232例,初产妇778例,剖腹产118例,其余均为经阴道生产,有221例进行了侧切,伤口愈合满意。
1.2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症状、基本体征检查及实验室指标检测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产后能排除乳腺炎、切口感染而发生了体温超过38.5℃的产妇,确定为产后外感发热,根据2015版教材中有关产妇营养情况的正常值作为参考,将营养指标HB、PA、RBC进行统计。
1.3 产后常规护理
所有产妇常规给以产科护理,适当休息,高热量、均衡蛋白、清淡饮食,环境保持通风良好,但避免感受风寒,使产妇保持良好心态,积极纠正分娩过程中发生的并发症,如给予抗生素进行治疗,对产后出血给以适当输血等。
1.4观察指标
孕晚期38周内测血液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白蛋白(PA)值,抽血2 mL采用芬兰Orion公司生产的quick-read血细胞分析仪测血液血红蛋白、RBC值,抽空腹血2 mL采用雅培公司AEROSETC8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白蛋白值,各指标参考值:血红蛋白(115~150g/L),RBC(3.8~5.1×1012/L),白蛋白(35~55g/L)。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PEMS3.1版统計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发生产后外感发热的产妇的营养指标HB、PA、RBC均低于未发生产后外感发热的产妇的营养指标,2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3、讨论
产后发热在妇产科临床中比较常见,一般认为由于产后多虚、多瘀的特点导致易发本病,中医通常建议补虚不可滞邪、攻邪切勿伤正的要领。而实际生活中,各证型相互夹杂,应综合分析,既不可片面强调补虚,忽视外感及里实之证,导致虚虚实实不清。对感染邪毒者,其证危急且重,必要时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分析病情时应当辨病与辨证结合。辨证治疗则应根据中医的理论体系辨证施治,正确处理扶正和祛邪的关系。
血清PA属于肝细胞合成的快速转运蛋白之一,是一种负急性时相蛋白,半衰期短,合成快,也与炎症呈负相关。红细胞是血液中含量最多的一种无核细胞,其胞浆游离钙浓度的变化能较好的反映细胞内外钙离子的转运情况。重症感染病人在感染期血清钙降低、钙泵活性下降、细胞内总钙增加、红细胞胞浆内游离钙浓度异常升高,病情恢复时胞浆游离钙浓度、细胞内总钙浓度明显下降,血清钙及钙泵活性恢复正常。血红细胞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铁元素是制造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处于感染状态的患儿,可能由于蛋白质和铁元素消耗增多,加上食欲缺乏,致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减少,而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低下患儿,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较弱,较正常儿童更易患感染。因此,对于产后产妇来说,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低者,有必要考虑感染的可能,应做进一步的微生物监测,如血培养等。
参考文献:
[1]康劲雪,庞军芳. 产褥期妇女合理营养与康复治疗的临床探讨[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3):199-200.
[2]耿春惠,张丽燕. 产妇医院感染特点及易感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9):4262-4264.
[3]吕静,魏庆民,施红杰. 血红蛋白与非血液系统疾病[J].临床荟萃,2016,31(4):451-455.
作者简介:李明亮(1973-),现为涿鹿县妇幼保健院妇产科主治医师。, 百拇医药(李明亮 曲志芳 陈晓茹 郝玉芳 张晓娜 马树云 张建枝 刘淑琴 刘海娥)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症状 > F > 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