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的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病因病机,中药内服,中药外治,针灸治疗
关键词:痛风;病因病机;中药内服;中药外治;针灸治疗痛风是由嘌呤代谢障碍,尿酸生成增多或尿酸排泄减少,导致尿酸结晶沉积在关节及关节周围组织所致的特征性关节炎症。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特征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结石形成,严重者可致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急性梗阻性肾病或痛风性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饮食结构的改变,痛风患病率逐年上升,发病年齡呈年轻化趋势。西药治疗痛风疗效明显,但药物副作用多或费用较高,中医药治疗痛风疗效显著,毒副作用小,现将痛风的中医药治疗综述如下。
1 痛风的中医归属
中医学对痛风的认识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宋元以前已散见于中医文献中。根据痛风的临床表现及发病特点,将其归属中医学“历节病”“白虎病”“白虎历节风”“痹证”“痛风”等范畴。现代医家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朱良春[1]认为,中医学之痛风是广义的痹证,而西医学之痛风则是指嘌呤代谢紊乱引起高尿酸血症、痛风性关节炎及其并发症,所以病名虽同,概念则异,创立“浊瘀痹”。宋绍亮等[2]根据高尿酸血症的辨治规律,认为属血毒、浊毒,其关节症状表现与白虎历节、历节病相似,而倡痛风非痹论。
2 病因病机
“痛风” 之名始于金元时期。朱丹溪在《格致余论·痛风》 中指出:“痛风者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98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