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M用于PICC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应用及护理
摘要:目的:评价经B超引导下肘上最佳位置选择法(ZIM)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应用和护理效果。方法:将1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分为A组和B组,各50例。A组患者将穿刺点选择在肘上1-7cm或14cm以上位置处;B组患者将穿刺点选择在肘关节上7-14cm处,均采用B超引导下完成PICC置管。B组在留置时间、穿刺成功率、生活质量评分、静脉炎发生率均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ZIM提供了一个系统和标准的方法,是可测量和复制的方法。在B超引导下使用赛丁格技术按照ZIM提供的中间绿色区间置入导管可以有效地提高穿刺成功率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ZIM;PICC;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护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常见的肺部疾病,持续性的气流受限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气道炎性反应,患病率和死亡率均高。对于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来说,中心静脉置管减轻了患者因反复穿刺和注入刺激性药物带来的痛苦,其并发症也不能忽视。传统PICC穿刺置管对静脉条件好的患者有较好的效果,但对COPD患者长期输液及输入高渗性药物、频繁抽血等操作影响,导致静脉炎、静脉血栓、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等严重后果。改良后的PICC穿刺方法可以有效的降低COPD疾病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及临床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6年7月 -2018年6月按要求将100例B超引导下行PICC置管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分为A和B两组。A组50例COPD患者中30例男性,20例女性,年龄48-82岁,平均年龄(61.8±5.5)岁;B组50例COPD患者中27例男性,23例女性,年龄53-84岁,平均年龄(63.4±4.8)岁,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比较无明显差距,试验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使用软尺从肘横线为起点至腋窝处为终点,测量完毕后将其平均分为三等份,如患者上臂长21cm,A组将穿刺点选择为1-7cm或14-21cm处;B组将穿刺点选择为7-14cm处,均采用B超引导下塞丁格技术完成PICC置管,建立患者数据进行分类统计。患者的穿刺成功率、留置时间、静脉炎及血栓发生率、生活质量评分和血源性导管相关感染的并发症等发生进行分析统计。在超声引导下行PICC置管时,注意避开静脉瓣,尽量选择条件好的血管进行穿刺,临床上较多選择肘上的贵要静脉进行穿刺,贵要静脉具有血管直径粗大、监测效果好、并发症少、穿刺安全性高的优点。
1.3 ZIM介绍
ZIM是B超引导下行PICC置管时肘上最佳位置选择法。将患者上臂内侧经测量后平均划分为红、绿、黄三个区域,通过对比三个不同颜色区域置管后引发并发症的比率;穿刺成功率最高,得出的最佳穿刺区域。例如使用尺子测量患者上臂长度为21cm,平均分为三份,依次将1-7cm划分为红色区间;7-14cm为绿色区间;14-21cm为黄色区间。通过临床试验结果得出绿色区域7-14cm之间穿刺置管后并发症因素明显低于其他红、黄两个区域。如果部位在绿色区间内的9-12cm处为最理想的穿刺位置。
2 结果
2.1 两组COPD患者并发症比较: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其中静脉炎为3例,导管堵塞2例,静脉血栓2例,导管脱出或移位2例,导管无原因血液回流2例。B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其中静脉炎为1例,导管堵塞1例,导管脱出或移位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PICC置管穿刺成功率比较:A组COPD患者的一次成功率为71.31%,B组COPD患者的一次成功率为98.83%,明显高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COPD患者的舒适度、生活质量上评分比较:A组总舒适率为 82%,其中35例舒适,一般舒适6例,不舒适9例。A组总舒适率为 96%,其中44例舒适,一般舒适4例,不舒适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试验结果显示超声引导下行改良塞丁格技术应用在PICC置管,其明显优于传统的穿刺方法,在导管置入过程中能降低血管内膜的损伤,有效地避免了血小板在血管内的粘附和沉积,置管时要避开静脉瓣和分支静脉,选择肘关节以上7-14cm的绿色区域内的贵要静脉进行穿刺置管,即提高穿刺成功率又能减少局部渗液的发生,并能方便工作人员实时观察局部情况,维护贴膜时能避开关节处,减少贴膜卷边的发生。
ZIM为PICC的置入提供了标准和系统的方法,是可测量的、可复制性的。ZIM用于PICC中提高了置管术的一次性成功率,通过超声可以准确、有效地判断血管的走向、直径、深度、动静脉,提高了患者在带管期间的生活质量和舒适度,降低了置管带来的机械性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置管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施国华,施劲东,刘子龙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血清降钙素原变化的临床意义..中国临床医学2012,19(5):467-469
【2】孙丽.PICC在COPD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34):231
【3】郭丽明,纪红梅等.1770例肿瘤患者PICC置管术后并发症的分析.护理管理杂志2010,10(6):436-437
【4】苏惠敏,陈广雪等.PICC在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应用观察.中国实用医药2015,10(9):218-219
【5】史丽棠.ZIM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中的应用.基层医学论坛2018,22(15):2122-2123
【6】罗卓鹏,刘建华等.超声引导下经上肢浅静脉行PICC置管术的临床价值.护士进修杂志2013,10(28):1891-1893
【7】唐红霞,谢娟等.运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行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的护理.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6)52-53
作者简介:姓名:何辉莹,出生年月:1978-12-13,性别:女,名族:汉,籍贯:重庆,职称:护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危重患者护理和静疗方面方向研究。, 百拇医药
关键词:ZIM;PICC;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护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常见的肺部疾病,持续性的气流受限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气道炎性反应,患病率和死亡率均高。对于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来说,中心静脉置管减轻了患者因反复穿刺和注入刺激性药物带来的痛苦,其并发症也不能忽视。传统PICC穿刺置管对静脉条件好的患者有较好的效果,但对COPD患者长期输液及输入高渗性药物、频繁抽血等操作影响,导致静脉炎、静脉血栓、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等严重后果。改良后的PICC穿刺方法可以有效的降低COPD疾病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及临床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6年7月 -2018年6月按要求将100例B超引导下行PICC置管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分为A和B两组。A组50例COPD患者中30例男性,20例女性,年龄48-82岁,平均年龄(61.8±5.5)岁;B组50例COPD患者中27例男性,23例女性,年龄53-84岁,平均年龄(63.4±4.8)岁,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比较无明显差距,试验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使用软尺从肘横线为起点至腋窝处为终点,测量完毕后将其平均分为三等份,如患者上臂长21cm,A组将穿刺点选择为1-7cm或14-21cm处;B组将穿刺点选择为7-14cm处,均采用B超引导下塞丁格技术完成PICC置管,建立患者数据进行分类统计。患者的穿刺成功率、留置时间、静脉炎及血栓发生率、生活质量评分和血源性导管相关感染的并发症等发生进行分析统计。在超声引导下行PICC置管时,注意避开静脉瓣,尽量选择条件好的血管进行穿刺,临床上较多選择肘上的贵要静脉进行穿刺,贵要静脉具有血管直径粗大、监测效果好、并发症少、穿刺安全性高的优点。
1.3 ZIM介绍
ZIM是B超引导下行PICC置管时肘上最佳位置选择法。将患者上臂内侧经测量后平均划分为红、绿、黄三个区域,通过对比三个不同颜色区域置管后引发并发症的比率;穿刺成功率最高,得出的最佳穿刺区域。例如使用尺子测量患者上臂长度为21cm,平均分为三份,依次将1-7cm划分为红色区间;7-14cm为绿色区间;14-21cm为黄色区间。通过临床试验结果得出绿色区域7-14cm之间穿刺置管后并发症因素明显低于其他红、黄两个区域。如果部位在绿色区间内的9-12cm处为最理想的穿刺位置。
2 结果
2.1 两组COPD患者并发症比较: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其中静脉炎为3例,导管堵塞2例,静脉血栓2例,导管脱出或移位2例,导管无原因血液回流2例。B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其中静脉炎为1例,导管堵塞1例,导管脱出或移位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PICC置管穿刺成功率比较:A组COPD患者的一次成功率为71.31%,B组COPD患者的一次成功率为98.83%,明显高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COPD患者的舒适度、生活质量上评分比较:A组总舒适率为 82%,其中35例舒适,一般舒适6例,不舒适9例。A组总舒适率为 96%,其中44例舒适,一般舒适4例,不舒适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试验结果显示超声引导下行改良塞丁格技术应用在PICC置管,其明显优于传统的穿刺方法,在导管置入过程中能降低血管内膜的损伤,有效地避免了血小板在血管内的粘附和沉积,置管时要避开静脉瓣和分支静脉,选择肘关节以上7-14cm的绿色区域内的贵要静脉进行穿刺置管,即提高穿刺成功率又能减少局部渗液的发生,并能方便工作人员实时观察局部情况,维护贴膜时能避开关节处,减少贴膜卷边的发生。
ZIM为PICC的置入提供了标准和系统的方法,是可测量的、可复制性的。ZIM用于PICC中提高了置管术的一次性成功率,通过超声可以准确、有效地判断血管的走向、直径、深度、动静脉,提高了患者在带管期间的生活质量和舒适度,降低了置管带来的机械性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置管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施国华,施劲东,刘子龙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血清降钙素原变化的临床意义..中国临床医学2012,19(5):467-469
【2】孙丽.PICC在COPD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34):231
【3】郭丽明,纪红梅等.1770例肿瘤患者PICC置管术后并发症的分析.护理管理杂志2010,10(6):436-437
【4】苏惠敏,陈广雪等.PICC在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应用观察.中国实用医药2015,10(9):218-219
【5】史丽棠.ZIM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中的应用.基层医学论坛2018,22(15):2122-2123
【6】罗卓鹏,刘建华等.超声引导下经上肢浅静脉行PICC置管术的临床价值.护士进修杂志2013,10(28):1891-1893
【7】唐红霞,谢娟等.运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行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的护理.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6)52-53
作者简介:姓名:何辉莹,出生年月:1978-12-13,性别:女,名族:汉,籍贯:重庆,职称:护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危重患者护理和静疗方面方向研究。,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