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护理在糖尿病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饮食护理在糖尿病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方法:选择2017年7月-2018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糖尿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观察组5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药物治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常规护理基础上强化饮食护理。结果: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对比,不管是空腹血糖还是餐后2h血糖,两组患者遵医行为,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饮食护理在糖尿病患者康复护理中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遵医行为、护理满意度得到了显著提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饮食护理;糖尿病患者;康复护理;应用效果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增加了糖尿病的患病几率,不管是对患者还是家属、或者是社会均会带来严重的负担。我国糖尿病患者发病率3.50%,依据相关研究显示,到2050年中国将会成为世界上糖尿病发病率最高的国家。我院收治的100例糖尿病患者,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药物治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常规护理基础上强化饮食护理。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7年7月-2018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糖尿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观察组50例。观察组患者年龄为36-70岁,平均年龄为(44.0±13.5),病程为4~10年,平均病程为(6.68±1.66)年,Ⅰ型糖尿病患者28例,Ⅱ型糖尿病患者22例。对照组患者年龄为34-69岁,平均年龄为(44.6±12.5),病程为4~12年,平均病程为(5.5±1.63)年,Ⅰ型糖尿病患者16例,Ⅱ型糖尿病患者34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在P>0.05范围内,具备显著的可比性。
1.2护理方式
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药物治疗+常规护理。Ⅰ型糖尿病患者皮下胰岛素注射,每天3次,餐前15min-30min注射,按照医嘱、病情,睡前可增加1次注射。依据病情变化、血糖监测结果,适当调整剂量。Ⅱ型糖尿病患者采取常规降血糖药物治疗,餐前30min服用甲苯磺丁脲片0.5g,一天3次,每次0.25g,依据病情适当增加,最大用量不得超过3g。指导患者自我检测血糖水平,认真记录患者血糖情况。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常规护理基础上强化饮食护理,专业的营养护士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饮食指导,包括:日常饮食结构、饮食习惯,制作成食谱,依据患者自身情况,合理控制患者饮食量,增加低脂、低糖食物的摄入,饮食要定时、定量、定餐,强化食物热量控制。注意荤素搭配,食物粗细搭配,禁止食用动物肝脏,1月后评估其临床疗效,患者血糖水平。
1.3观察指标
使用医院自制的表格遵医行为主要包括:按时服药、合理饮食、坚持运动、血糖监测,以100分为标准,得分越高,则表示患者遵义行为良好。患者血糖控制情况以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为标准,分析患者护理满意度。
1.4统计学分析
由于本次实验数据、资料较多,为保障对比工作的有序开展,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使用X2检验,p<0.05为依据,分析其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兩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对比,不管是空腹血糖还是餐后2h血糖,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表1所示。
2.2 两组患者遵医行为对比
两组患者遵医行为,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表2所示。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对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表3所示。
3 讨论
近几年,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可供选择的食物类型也逐渐增加,增加了糖尿病发生的机率。糖尿病是现阶段临床上发病率最高的一种慢性疾病,糖尿病难以彻底治愈,病程持续时间较长[1]。在日常生活中未采取科学的控制方式,将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糖尿病的治愈不能单单依靠药物,还需要强化患者饮食控制,加大血糖控制力度,避免病情恶化,使得各类并发症出现[2]。
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患者会存在很多的不良情绪,对医生的治疗工作非常抵触,不愿意控制饮食。因此,在护理工作中应当关注患者的心理问题,引导患者树立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接受护理干预。与患者家属沟通,为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结构,依据患者每天摄入营养情况,合理控制与调整食物热量与碳水化合物。
医护人员应当强化患者健康教育,明确饮食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性,促使患者规律饮食,控制食物摄入量,减少体重。初此之外,还应当协助患者克服心理障碍,对患者及其家属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综上所述,饮食护理在糖尿病患者康复护理中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遵医行为、护理满意度得到了显著提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白玉艳.饮食护理在糖尿病患者康复护理中的效果观察[J].双足与保健,2018,27(10):57-58.
[2]梁健.饮食护理在糖尿病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20):69-71., http://www.100md.com(杨芳梅)
关键词:饮食护理;糖尿病患者;康复护理;应用效果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增加了糖尿病的患病几率,不管是对患者还是家属、或者是社会均会带来严重的负担。我国糖尿病患者发病率3.50%,依据相关研究显示,到2050年中国将会成为世界上糖尿病发病率最高的国家。我院收治的100例糖尿病患者,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药物治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常规护理基础上强化饮食护理。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7年7月-2018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糖尿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观察组50例。观察组患者年龄为36-70岁,平均年龄为(44.0±13.5),病程为4~10年,平均病程为(6.68±1.66)年,Ⅰ型糖尿病患者28例,Ⅱ型糖尿病患者22例。对照组患者年龄为34-69岁,平均年龄为(44.6±12.5),病程为4~12年,平均病程为(5.5±1.63)年,Ⅰ型糖尿病患者16例,Ⅱ型糖尿病患者34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在P>0.05范围内,具备显著的可比性。
1.2护理方式
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药物治疗+常规护理。Ⅰ型糖尿病患者皮下胰岛素注射,每天3次,餐前15min-30min注射,按照医嘱、病情,睡前可增加1次注射。依据病情变化、血糖监测结果,适当调整剂量。Ⅱ型糖尿病患者采取常规降血糖药物治疗,餐前30min服用甲苯磺丁脲片0.5g,一天3次,每次0.25g,依据病情适当增加,最大用量不得超过3g。指导患者自我检测血糖水平,认真记录患者血糖情况。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常规护理基础上强化饮食护理,专业的营养护士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饮食指导,包括:日常饮食结构、饮食习惯,制作成食谱,依据患者自身情况,合理控制患者饮食量,增加低脂、低糖食物的摄入,饮食要定时、定量、定餐,强化食物热量控制。注意荤素搭配,食物粗细搭配,禁止食用动物肝脏,1月后评估其临床疗效,患者血糖水平。
1.3观察指标
使用医院自制的表格遵医行为主要包括:按时服药、合理饮食、坚持运动、血糖监测,以100分为标准,得分越高,则表示患者遵义行为良好。患者血糖控制情况以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为标准,分析患者护理满意度。
1.4统计学分析
由于本次实验数据、资料较多,为保障对比工作的有序开展,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使用X2检验,p<0.05为依据,分析其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兩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对比,不管是空腹血糖还是餐后2h血糖,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表1所示。
2.2 两组患者遵医行为对比
两组患者遵医行为,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表2所示。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对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表3所示。
3 讨论
近几年,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可供选择的食物类型也逐渐增加,增加了糖尿病发生的机率。糖尿病是现阶段临床上发病率最高的一种慢性疾病,糖尿病难以彻底治愈,病程持续时间较长[1]。在日常生活中未采取科学的控制方式,将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糖尿病的治愈不能单单依靠药物,还需要强化患者饮食控制,加大血糖控制力度,避免病情恶化,使得各类并发症出现[2]。
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患者会存在很多的不良情绪,对医生的治疗工作非常抵触,不愿意控制饮食。因此,在护理工作中应当关注患者的心理问题,引导患者树立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接受护理干预。与患者家属沟通,为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结构,依据患者每天摄入营养情况,合理控制与调整食物热量与碳水化合物。
医护人员应当强化患者健康教育,明确饮食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性,促使患者规律饮食,控制食物摄入量,减少体重。初此之外,还应当协助患者克服心理障碍,对患者及其家属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综上所述,饮食护理在糖尿病患者康复护理中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遵医行为、护理满意度得到了显著提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白玉艳.饮食护理在糖尿病患者康复护理中的效果观察[J].双足与保健,2018,27(10):57-58.
[2]梁健.饮食护理在糖尿病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20):69-71., http://www.100md.com(杨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