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镜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后再出血危险因素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消化内镜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后再出血危险因素。方法:本文研究对象为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研究例数一共80例,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按照病情分为两组,收取时间在2017年8月-2018年7月之间,分为观察组一组(40例再出血患者)、对照组一组(40例未出血患者患者),分析两组患者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血尿素氮、血红蛋白、血小板指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单一内镜治疗、Ia级出血、支持治疗不足高于对照组,由此证明单一内镜治疗、Ia级出血、支持治疗不足为引起再出血相关危险因素(P<0.05)。结论:通过分析消化内镜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后再出血危险因素后,实施针对性处理措施十分重要,值得研究。
关键词:消化内镜;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再出血;危险因素
近年来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为一类危重急症,多数患者均伴有心悸、面色苍白等临床症状,一般对于该类患者均实施消化内镜治疗,但是多数患者进行治疗后,易发生再出血情况,对患者健康安全造成严重影响[1-2]。因此,本次研究对消化内镜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后再出血危险因素进行分析,见下文。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本文研究对象为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研究例数一共80例,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按照病情分为两组,收取时间在2017年8月-2018年7月之间,分为观察组一组(40例再出血患者)、对照组一组(40例未出血患者患者)。
观察组40例再出血患者;年龄20岁-70岁内,平均年龄(45.21±1.01)岁,其中再出血患者男性有20例、女性患者20例。
对照组40例未出血患者;年龄21岁-70岁内,平均年龄(46.11±1.02)岁,其中未出血患者男性有19例、女性患者21例。
观察组40例再出血患者、对照组40例未出血患者的平均年龄、性别等资料相比,采用P>0.05代表,患者无显著差异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实施消化内镜治疗,在手术前患者均禁食,对患者进行输液、输血等治疗,同时给予患者进行对症治疗,在内镜检查明确患者出血后,应对患者可疑出血灶实施生理盐水冲洗,明确患者出血点,并充分暴露,选择不同方式进行内镜下止血[3]。
若患者接受治疗后,病灶未见出血,镜下实施10分钟观察显示未出血,患者临床症状显著好转,为止血成功。若患者再出血,应对患者进行输血、补液等措施。
1.3 观察指标
对比对照组、观察组两组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血尿素氮、血红蛋白、血小板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数据处理采取SPSS25.0软件,本次研究指标对比不同,可使用P<0.05表示,具有差异。
2 结果
2.1对比血尿素氮、血红蛋白、血小板指标
观察组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血尿素氮、血红蛋白、血小板指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所示。
2.2对比危险因素
观察组非靜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单一内镜治疗、Ia级出血、支持治疗不足高于对照组,由此证明单一内镜治疗、Ia级出血、支持治疗不足为引起再出血相关危险因素(P<0.05),见表2所示。
3讨论
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近年来发病率不断增加,为上消化道出血常见类型,而多数患者进行内镜治疗后,易发生出血情况,通过分析其危险因素,能为患者后期治疗提供有利依据[4]。研究显示,导致再出血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单一内镜治疗、Ia级出血、支持治疗不足等,因此对于该类患者,应在内镜治疗止血后,采用大剂量PPI,能显著降低再出血发生率,再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延长PPI疗程,待患者病情稳定后,给予患者进行PPI口服,利于患者溃疡愈合,能显著降低再出血发生率[5]。
经研究表明,观察组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血尿素氮、血红蛋白、血小板指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单一内镜治疗、Ia级出血、支持治疗不足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消化内镜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后再出血危险因素后,实施针对性处理措施十分重要,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及运用。
参考文献:
[1]孟庆顺.消化内镜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后再出血危险因素探讨[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7,1(5):242-243.
[2]彭琼辉,王晓蕾.1417例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再出血危险因素的分析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全科医学,2016,14(3):381-383.
[3]吴联晖,罗佳,林明芳等.消化内镜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后再出血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7,24(29):43-45.
[4]李连颖.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内镜治疗成功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J].系统医学,2017,2(19):35-36,39.
[5]陈碧茹,陈桂权,陈晓春等.消化内镜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后再出血危险因素探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8(1):170-172., 百拇医药(董治华 李兴泉)
关键词:消化内镜;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再出血;危险因素
近年来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为一类危重急症,多数患者均伴有心悸、面色苍白等临床症状,一般对于该类患者均实施消化内镜治疗,但是多数患者进行治疗后,易发生再出血情况,对患者健康安全造成严重影响[1-2]。因此,本次研究对消化内镜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后再出血危险因素进行分析,见下文。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本文研究对象为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研究例数一共80例,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按照病情分为两组,收取时间在2017年8月-2018年7月之间,分为观察组一组(40例再出血患者)、对照组一组(40例未出血患者患者)。
观察组40例再出血患者;年龄20岁-70岁内,平均年龄(45.21±1.01)岁,其中再出血患者男性有20例、女性患者20例。
对照组40例未出血患者;年龄21岁-70岁内,平均年龄(46.11±1.02)岁,其中未出血患者男性有19例、女性患者21例。
观察组40例再出血患者、对照组40例未出血患者的平均年龄、性别等资料相比,采用P>0.05代表,患者无显著差异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实施消化内镜治疗,在手术前患者均禁食,对患者进行输液、输血等治疗,同时给予患者进行对症治疗,在内镜检查明确患者出血后,应对患者可疑出血灶实施生理盐水冲洗,明确患者出血点,并充分暴露,选择不同方式进行内镜下止血[3]。
若患者接受治疗后,病灶未见出血,镜下实施10分钟观察显示未出血,患者临床症状显著好转,为止血成功。若患者再出血,应对患者进行输血、补液等措施。
1.3 观察指标
对比对照组、观察组两组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血尿素氮、血红蛋白、血小板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数据处理采取SPSS25.0软件,本次研究指标对比不同,可使用P<0.05表示,具有差异。
2 结果
2.1对比血尿素氮、血红蛋白、血小板指标
观察组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血尿素氮、血红蛋白、血小板指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所示。
2.2对比危险因素
观察组非靜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单一内镜治疗、Ia级出血、支持治疗不足高于对照组,由此证明单一内镜治疗、Ia级出血、支持治疗不足为引起再出血相关危险因素(P<0.05),见表2所示。
3讨论
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近年来发病率不断增加,为上消化道出血常见类型,而多数患者进行内镜治疗后,易发生出血情况,通过分析其危险因素,能为患者后期治疗提供有利依据[4]。研究显示,导致再出血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单一内镜治疗、Ia级出血、支持治疗不足等,因此对于该类患者,应在内镜治疗止血后,采用大剂量PPI,能显著降低再出血发生率,再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延长PPI疗程,待患者病情稳定后,给予患者进行PPI口服,利于患者溃疡愈合,能显著降低再出血发生率[5]。
经研究表明,观察组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血尿素氮、血红蛋白、血小板指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单一内镜治疗、Ia级出血、支持治疗不足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消化内镜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后再出血危险因素后,实施针对性处理措施十分重要,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及运用。
参考文献:
[1]孟庆顺.消化内镜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后再出血危险因素探讨[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7,1(5):242-243.
[2]彭琼辉,王晓蕾.1417例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再出血危险因素的分析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全科医学,2016,14(3):381-383.
[3]吴联晖,罗佳,林明芳等.消化内镜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后再出血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7,24(29):43-45.
[4]李连颖.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内镜治疗成功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J].系统医学,2017,2(19):35-36,39.
[5]陈碧茹,陈桂权,陈晓春等.消化内镜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后再出血危险因素探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8(1):170-172., 百拇医药(董治华 李兴泉)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消化内科 > 消化道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