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的理论研究及应用进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21世纪,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重新定义了健康的含义,不再是仅仅追求健康质量和延长寿命,而更加重视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四个方面的和谐统一。随着社会发展,“治未病”理念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治未病”理念源于古代,是通过多年来很多医学世家不断经过时间进行总结归纳,最终形成了“治未病”思想。这是一种防患于未然的思想,是古代就开始进行健康预防的思想,是我国医学很重要的一部分。春秋战国《内径》、东汉时期《伤寒杂病论》、清朝时期《温热论》都对“治未病”进行阐述,详细讲解了“治未病”思想并且进行补充和完善,这才使得“治未病”能够流传下来,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
1.“治未病”健康教育理念
黃帝内经中曾经这样描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2]”这里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论,表示治未病的重要地位[2]。治未病包含两个方面:(1)预防未病;(2)治疗已病。未病是指两种机体状态:(1)机体还没有得病的状态;(2)未来机体可能得病的状态。这是一种防患于未然的心理状态。古代“治未病”思想和现代思想提出的预防思想实际上是一致的,都是进行健康教育,进行疾病预防。并且治未病需要做到:有规律的饮食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10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