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致就在琐碎的褶皱里
■ 吴玫
1906年,亚瑟·克里斯托弗·本森的新书《向死而生》出版。来年,也就是1907年,他的又一本新书《雅致生活》面世。
亚瑟·克里斯托弗·本森,英国著名的散文家、诗人、作家,剑桥大学莫德林学院的第29任院长,著作等身。从他长得如一张购物清单的著作目录里单挑出《向死而生》和《雅致生活》两本来标注出版时间,不了解本森生平的读者可能觉察不出其中的深意。可对他稍有了解的读者,在《雅致生活》营造出来的安谧、平静、小确幸的氛围里,回想《向死而生》里作者描述的生活给予他的磨难,真是感慨良多。
生活给了本森什么样的磨难?在《向死而生》里作者公布了一个个人隐私,他是躁郁症患者。除了自己的情绪不可控地忽而亢奋忽而消沉外,这种精神疾患还导致本森的身体一度处于停摆状态,从天堂伸过来的那只巨手已经温柔地搭在了他的肩头……死里逃生的本森,会以什么样的眼光打量这个世界呢?
, 百拇医药
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文简体版《雅致生活》,选用了梵高的著名画作《夜间咖啡馆》做封面。梵高的这幅作品,取材于给他灵感、致他疯狂的法国南部小城阿尔勒。装帧设计选择《夜间咖啡馆》做封面,除了因为百年以后特别是在此地,咖啡馆已经不再是梵高当年创作《夜间咖啡馆》时的伤心地,而是与小资生活画了等号。那么,本森笔下的雅致生活,等同于小资生活吗?不是。
经过了《向死而生》所描述的磨难后,本森的人生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向谆谆教导他人的莫德林学院的院长,俨然矮下身子,开始仰起头来观察周遭,然后以特别诚恳的态度从自然界、他人的生活状态中获取能够让自己的生活雅致起来的养料。
只是一次“沼泽地上漫步”,《向死而生》以后的本森体会到的是“世间万物仿佛都在静候、沉默,摆脱了生活的困扰,不在乎生死,不再纠结,无忧无虑。”
只是在乡间小路上悠闲骑车时邂逅了飞虫,康复后特别敏思的本森感受到的是“上帝的无所不能应是体现在当他对世间万物都宽容以待时,也可以从最低微的角度来公平看待微不足道的小事!”
, 百拇医药
只是听了一场弦乐四重奏音乐会,除了莫扎特的作品非常悦耳外,本森还“听”到了“他们的演奏不是在寻找快乐,也不是在创造快乐,而是在诠释、表达某个重大机密,既激情昂扬,又庄严肃穆。”
实话实说,《雅致生活》并不是一本容易进入的书,倒不是因为本森的文字诘屈聱牙,也不是因为他所要表达的内容深不可测,而是,他用明白晓畅的语言所描述的人物或者事物,都有着老生常谈的嫌疑。
假如没有读过他的《向死而生》,我会不会中途放弃《雅致生活》?当我瞥一眼办公桌右手边堆放着连薄膜都未及拆开的新书,这个念头一次次地闪过脑际。可是,我信任本森,他是那种对自己非常严苛的作家,不会因为要赶新书而降低要求,于是,就在一遍遍地琢磨一句句看似相熟话语的间隙问自己:一个死里逃生的作家,怎么会将残烛一样的生命,用在没有意义的书写上?日思夜想的结果是,那天清晨蓦然醒来,我突然领悟到,在天堂门外晃了一下的本森,一定谛听到了所谓雅致生活的最好注解,那就是细致地、珍惜地、平和地把握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雅致就在琐碎的褶皱里。
, 百拇医药
仅此而言,《雅致生活》顶多在提醒我们,警惕那些用温词软语包裹起来的号称小资实质在消解平凡但真实生活的鸡汤文。本森的杰出,更在于110年前就洞若神明地告诉我们,该怎么面对直到今天都让我们非常为难的局面。
第十六章“完美的残缺”的主角是被医生判了死刑的本森的老友。如此境况下的老友应该是苦度余日了吧,可是,在本森的笔下,老友一如既往地管理着生意过着正常的家庭生活,所以,“在回家的路上我忽然感到自己刚刚从圣地返回,我已看到了人性的蜕变,它是那么庄严、那么平静、那么神圣”。老式住宅原本不可能成为本森感觉里的圣地,那是因为老友的乐观让老式住宅有了生命,不过,在我看来,本森的这一句记录“他的太太对他没有表现出丝毫的过多关注”,才是让老宅跃升为圣地的关键。
正如前文所述,《雅致生活》是本森逃脱了死神之手后写作的一本生活感悟,“他的太太对他没有表现出丝毫的过多关注”,恐怕是本森由彼及此的由衷感叹,却没有意识到,一句发自内心的感慨,却创建了一种新的生活理念:与其给予一个病人过多的关注,不如任由他像健康人一样生活。既然将此文收入了《雅致生活》,那么,本森觉得给病人这样的态度才是雅致生活一种,应该是没有疑义的,如此,我们可以揣测,本森所谓的雅致生活,是与小资生活风马牛不相及的。即便是一个余日无多的病人,在本森看来,他的雅致生活也应该是像健康人一样衣食住行,而不是躲进咖啡馆面对窗外街道上来来往往的人们,独自忧伤、暗自垂泪。, 百拇医药
1906年,亚瑟·克里斯托弗·本森的新书《向死而生》出版。来年,也就是1907年,他的又一本新书《雅致生活》面世。
亚瑟·克里斯托弗·本森,英国著名的散文家、诗人、作家,剑桥大学莫德林学院的第29任院长,著作等身。从他长得如一张购物清单的著作目录里单挑出《向死而生》和《雅致生活》两本来标注出版时间,不了解本森生平的读者可能觉察不出其中的深意。可对他稍有了解的读者,在《雅致生活》营造出来的安谧、平静、小确幸的氛围里,回想《向死而生》里作者描述的生活给予他的磨难,真是感慨良多。
生活给了本森什么样的磨难?在《向死而生》里作者公布了一个个人隐私,他是躁郁症患者。除了自己的情绪不可控地忽而亢奋忽而消沉外,这种精神疾患还导致本森的身体一度处于停摆状态,从天堂伸过来的那只巨手已经温柔地搭在了他的肩头……死里逃生的本森,会以什么样的眼光打量这个世界呢?
, 百拇医药
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文简体版《雅致生活》,选用了梵高的著名画作《夜间咖啡馆》做封面。梵高的这幅作品,取材于给他灵感、致他疯狂的法国南部小城阿尔勒。装帧设计选择《夜间咖啡馆》做封面,除了因为百年以后特别是在此地,咖啡馆已经不再是梵高当年创作《夜间咖啡馆》时的伤心地,而是与小资生活画了等号。那么,本森笔下的雅致生活,等同于小资生活吗?不是。
经过了《向死而生》所描述的磨难后,本森的人生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向谆谆教导他人的莫德林学院的院长,俨然矮下身子,开始仰起头来观察周遭,然后以特别诚恳的态度从自然界、他人的生活状态中获取能够让自己的生活雅致起来的养料。
只是一次“沼泽地上漫步”,《向死而生》以后的本森体会到的是“世间万物仿佛都在静候、沉默,摆脱了生活的困扰,不在乎生死,不再纠结,无忧无虑。”
只是在乡间小路上悠闲骑车时邂逅了飞虫,康复后特别敏思的本森感受到的是“上帝的无所不能应是体现在当他对世间万物都宽容以待时,也可以从最低微的角度来公平看待微不足道的小事!”
, 百拇医药
只是听了一场弦乐四重奏音乐会,除了莫扎特的作品非常悦耳外,本森还“听”到了“他们的演奏不是在寻找快乐,也不是在创造快乐,而是在诠释、表达某个重大机密,既激情昂扬,又庄严肃穆。”
实话实说,《雅致生活》并不是一本容易进入的书,倒不是因为本森的文字诘屈聱牙,也不是因为他所要表达的内容深不可测,而是,他用明白晓畅的语言所描述的人物或者事物,都有着老生常谈的嫌疑。
假如没有读过他的《向死而生》,我会不会中途放弃《雅致生活》?当我瞥一眼办公桌右手边堆放着连薄膜都未及拆开的新书,这个念头一次次地闪过脑际。可是,我信任本森,他是那种对自己非常严苛的作家,不会因为要赶新书而降低要求,于是,就在一遍遍地琢磨一句句看似相熟话语的间隙问自己:一个死里逃生的作家,怎么会将残烛一样的生命,用在没有意义的书写上?日思夜想的结果是,那天清晨蓦然醒来,我突然领悟到,在天堂门外晃了一下的本森,一定谛听到了所谓雅致生活的最好注解,那就是细致地、珍惜地、平和地把握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雅致就在琐碎的褶皱里。
, 百拇医药
仅此而言,《雅致生活》顶多在提醒我们,警惕那些用温词软语包裹起来的号称小资实质在消解平凡但真实生活的鸡汤文。本森的杰出,更在于110年前就洞若神明地告诉我们,该怎么面对直到今天都让我们非常为难的局面。
第十六章“完美的残缺”的主角是被医生判了死刑的本森的老友。如此境况下的老友应该是苦度余日了吧,可是,在本森的笔下,老友一如既往地管理着生意过着正常的家庭生活,所以,“在回家的路上我忽然感到自己刚刚从圣地返回,我已看到了人性的蜕变,它是那么庄严、那么平静、那么神圣”。老式住宅原本不可能成为本森感觉里的圣地,那是因为老友的乐观让老式住宅有了生命,不过,在我看来,本森的这一句记录“他的太太对他没有表现出丝毫的过多关注”,才是让老宅跃升为圣地的关键。
正如前文所述,《雅致生活》是本森逃脱了死神之手后写作的一本生活感悟,“他的太太对他没有表现出丝毫的过多关注”,恐怕是本森由彼及此的由衷感叹,却没有意识到,一句发自内心的感慨,却创建了一种新的生活理念:与其给予一个病人过多的关注,不如任由他像健康人一样生活。既然将此文收入了《雅致生活》,那么,本森觉得给病人这样的态度才是雅致生活一种,应该是没有疑义的,如此,我们可以揣测,本森所谓的雅致生活,是与小资生活风马牛不相及的。即便是一个余日无多的病人,在本森看来,他的雅致生活也应该是像健康人一样衣食住行,而不是躲进咖啡馆面对窗外街道上来来往往的人们,独自忧伤、暗自垂泪。,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