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妇女报》 > 2018.12.03
编号:18135
定格一样的幸福 承载时代的记忆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2月3日 中国妇女报 2018.12.03
    

    近年来,身着中式传统服装基本成为婚纱摄影套系的必选项。比起十几年前华丽的欧式宫廷格调,大气又红火的中国风更为年轻人所喜爱。 (思思供图)

    编者按

    婚纱照,记录着夫妻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更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和发展。从改革开放初期婚纱照服务的逐渐恢复,到20世纪90年代婚纱影楼的崛起,再到新世纪婚庆事业整体性蓬勃发展……飞跃性的变化,反映的是人们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以及物质文化追求的不断提升。从纪念意义到彰显个性,改革开放四十载的沧桑巨变,改变的是人们对婚纱照及婚庆服务的需求理念,不变的是它承载着的永恒内涵与幸福记忆。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富东燕
, http://www.100md.com
    62岁的周大妈终于有了自己的婚纱照!只不过,因为“新郎”的不配合,照片里只有周大妈一人。“他说什么也不照,爱照不照吧,可能男人对这事无所谓,但我们(女人)还是想尝试一下穿婚纱的感觉……”

    周大妈拿出她1979年照的结婚照,一张三寸的黑白照片,梳着两个麻花辫的新娘笑容满面,身着中山装的新郎精神抖擞。“在当时,结婚能有这么一张已经算不错了。”

    小梅刚刚照完婚纱照,追求个性的她选择了现在比较时髦的海底婚纱照。“最终呈现出来的画面比较震撼,但拍摄过程比较麻烦,也不太好受。”水中憋气、睁眼、微笑,这些要求对于水性不太好的小梅来说,着实是一次不小的挑战。“这辈子就这一回,受点罪也值了。”小梅感慨道。

    婚纱照,记录了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刻,被每对新人视为结婚的标配。改革开放40年间,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婚纱照方面经历了怎样的阶段?这背后折射出人们消费观怎样的变化?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对此采访了相关人士。
, 百拇医药
    火爆的照相馆

    在位于王府井大街的中国照相馆,记者在三楼橱窗里看到了这样一组照片:一对夫妻,从1946年的订婚照、1947年婚纱照到1997年的全家福、金婚照、钻石婚照等,一直照到了2017年,每隔几年,这对夫妻就会到中国照相馆照相留念。

    “这足以说明,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我国就流行起了婚纱照。”中国照相馆办公室主任鲍晨介绍说,由于历史原因,婚纱照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停滞了一段时间,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照相馆的创始人姚经才率先恢复了婚纱拍摄业务,“这在全国来说,是领跑者。”

    从改革开放后就一直在中国照相馆工作的摄影师黄锐宏,对于那时刚刚恢复的婚纱照业务记忆犹新,“那场面非常火爆!很多人一大早儿就来排队,30米的走廊站满了人,最多的时候一天要照200多对,给我们忙得!”

    据黄锐宏介绍,那时的照片都是背白的,颜色要靠后期人工上色;样式就是西服和白纱;姿势固定,一套五张:男半身,女半身,女全身,横合影,竖合影;价钱是20几元。“这个价钱相当于普通人半个多月的工资呢。”
, http://www.100md.com
    当时定位于“奢饰品”的婚纱照并未因为高昂的价格抑制住民众的拍摄热情。据中国照相馆馆史记载,“中国照相馆婚纱业务一经恢复,便一发不可收拾。人们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全国各地渴望拍摄婚纱照的年轻人蜂拥而至,每日数百人排队抢号,每天能接待100多对新人。并且放大12寸着色的占一半之多。当成长于黑蓝灰时代的小伙子第一次看见自己心爱的姑娘穿上了洁白的婚纱时,心中的美意终生难忘。”

    “那时候,很多拍照的夫妻都是一些有钱的外地人,山西来的很多,后来我们就在山西大同开了一家分店。”黄锐宏回忆说。

    慢慢地,随着顾客需求的增多,中国照相馆照片样式也多了,添加了化妆和盘头服务,用上了立体背景,也有了彩色照片。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越走越快,人们对于这种固定样式的婚纱照逐渐产生了审美疲劳,消费者对于新事物的渴望引领着时代不断推陈出新。

, 百拇医药     台湾影楼的“空降”

    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台湾风行已久的专业婚纱摄影技术和摄影人才来到北京,刮起一阵婚纱摄影的“台湾风”。

    北京邢氏影像学堂创始人、著名人像摄影师邢亚辉是最早拍摄婚纱照的内地摄影师之一。他回忆说,20世纪90年代中期,偶然的机会,让学平面设计专业的他有机会和台湾老板学习了婚纱摄影,从此便开启了这项事业。

    “台湾那边过来的婚纱照,和内地的完全不同。视觉冲击力非常大,人物非常漂亮!”邢亚辉介绍。

    首先,产品是成套系的,一本相册20多张,还有放大片、水晶摆台等,服装上除了白纱,还有各种晚礼服,造型多样,头饰丰富,化妆大胆夸张,而最大的特点在于技术上的创新,人物成像效果很白,很干净,就像现在的磨皮效果一样。“这些都是我们之前没见过的,当时觉得特别时尚,特别漂亮!”
, 百拇医药
    “真是玩不过他们(台湾人)!人家姿势多、背景多、衣服多、配饰多、化妆美,还有相册,我们这些专业的都觉得人家那个真好!”想起那时候“空降”过来的台湾婚纱风,黄锐宏感慨说。

    于是,从1996年到20世纪90年代末,北京的西单和王府井一条街,各种品牌的台湾婚纱影楼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从北京向其他省市辐射,国内婚纱照迅速被台湾人引领。而像中国照相馆这样的老牌照相馆逐渐萧条。

    据了解,那时候在台湾影楼拍摄一套婚纱照,价格不菲,两三千块钱的都属于比较便宜的套系。但新人们对于追求美的热情高涨,影楼的生意非常火爆。“在那个年代,我一个月的工资是3000多元,收入相当可观了。店里的台湾摄像师每月可以拿到一两万元呢。”邢亚辉说。

    但拍摄了一段时间后,邢亚辉发现了一个弊端——千人一面。“我记得那时候有过这样的笑话:老公过来取成片,却把别人老婆的单人照片拿走了。统一的化妆、服装、造型,让人物没有了特点和个性。”
, 百拇医药
    追求个性的时代

    20世纪初期,摄影手段逐渐从胶片转到数码,成本的降低、操作的便易理应让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更加强烈,但现实却是,装潢高大上的影楼的生意大不如前。原因何在?

    “艺术类的东西一定是在经济发展比较好的时期才能流行起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持续发展,国民素质不断提高,人们更愿意追求更加有特点、有个性的东西。”邢亚辉分析说。

    他表示,随着人们需求的不断变化,市场上出现了风格迥异的影楼,同时,工作室、自由摄影师相继出现。人们的选择也随着需要多样化起来。

    的确,从20世纪中期开始,婚纱照继续演变,贴近生活的写实、个性的情节故事拍摄、场景拍摄、旅拍、主题婚纱照等等,各种风格的婚纱照共同“登台”,上演了一出共享大戏。

    后来做起了影像培训的邢亚辉,对于现在兴起的自由摄像师很认可,“我的很多学生都在做这个。”他表示,这种方式不需要门槛,只是一个虚拟的工作室,传播用网络方式,拍摄是外景,需要影棚、化妆师、衣服等都可以通过租赁或合作的方式完成。“只要有特点、有新意,就有生意。”
, 百拇医药
    在中国照相馆,鲍晨向记者介绍挂在照片墙上的婚纱照,“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在遵循‘记录美好生活’的初衷,比如我们会遵循人物肌肉变化,通过光线变化来弥补面部的不足。我想,来我们这里照相的,不管是婚纱照,还是人物照,都是希望记录真实的自己。”

    对于未来趋势,邢亚辉认为,一种是定制式的,按照客户要求为客户量身定制的婚纱照。“这对于摄影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能写文案、会策划、有底蕴的摄影师。”

    另一种趋势,他认为会回归到手工摄影。“随着工匠精神在我国的兴起,摄影这种具有传统渊源的工艺可能会回归到用胶片拍摄,用药水冲洗,只有这样照出来的片子才更有收藏价值。”

    改革开放40年,我国的婚纱照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好,从好到追求独特等几个阶段。一幅幅婚纱照不仅见证了新人们甜蜜的爱情,也折射出时尚观念的变化、时代风尚的变迁。,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