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肿瘤 > 癌症知识
编号:8746
癌症未来能被治愈吗?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0月26日 新民晚报 2019.10.26
     2019诺奖得主塞门扎抵沪后畅想人类未来

    “你好!”经历十多个小时长途飞行抵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后,听到记者的问候,63岁的格雷格·塞门扎热情地用中文回应。10月29日,这位“新晋”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将出席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

    半夜被得奖电话惊醒

    “我是半夜接到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打来的电话,当时睡得正香呢!所以错过了第一通。直到铃声第二遍响起,我才迷迷糊糊接起了电话。”回忆起那天的场景,塞门扎忍不住笑了,“得知消息的那一刻,我很震惊。”

    塞门扎和不少中国学者有过合作。“实验室就像一个国际大家庭,大伙儿为了共同梦想一起努力。”他想告诉年轻一代,做科研是一段美妙的旅程,经常会有创造性的发现。

    尽全力治愈更多癌症

    畅想人类未来,塞门扎告诉记者,今后科学家们会在预防性药物上多下功夫,“上医治未病”是大家的目标。“当然这需要很多配合:阻止人们吸烟、减少空气污染,健康饮食、积极锻炼。”

    “癌症将来能被治愈吗?”塞门扎说,这是科学家们努力的方向,但需要因“癌”而异。“我们希望每一位癌症患者能得到个性化的有效治疗,而这是极大的挑战。”关于“人类未来会不会越来越长寿”,他也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不确定”是科研的魅力

    尽管笔挺的衬衣已湿了一大半,但塞门扎越说越兴奋。“不确定性,正是做科研激动人心的地方,我们永远不知道,某一项研究会带我们去向何方。”塞门扎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兴奋得像个孩子。“所以,我们才会不知疲倦地追寻科学的脚步。”

    提及“科研成果转化”,塞门扎直言“非常重要”。他今年获诺贝尔奖,正是因为对“低氧诱导因子”的创新发现,对冠状动脉疾病和肿瘤生长等低氧健康疾病的研究具有深远意义。塞门扎坦言,科研过程中经常要面临一种令人沮丧的情景——在实验室里对一些疾病已获得突破性进展,到了临床阶段却遭遇失败。“正因为如此,我们科研工作者才应该更有耐心,在癌症治疗等领域加倍努力。”本报记者 曹刚 郜阳, 百拇医药(曹刚/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