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食穷民》:揭示日本社会“物欲”下的反人性泥沼
阅读提示
《饱食穷民》一书作者斋藤茂男是活跃于日本20世纪80年代的著名新闻记者。在他笔下,关于日本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间的“民间世相”被真实记录。《饱食穷民》以日本保险业大繁荣为背景,深入洞察其从业者隐忍、艰辛、近乎歇斯底里的生存状态,反思了努力把时间变成金钱,被卷入更快、更高效的生活节奏中,透支身体,内心充斥着焦虑与空虚的社会法则。
■ 徐阳晨
斋藤茂男是活跃于日本20世纪80年代的著名新闻记者。在他笔下,日本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间的“民间世相”被真实记录,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最强劲时代,工厂与工人,学校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夫妻之间的纠葛,家庭关系的破裂,以及两性关系、衰老、智力障碍儿童、生命等形形色色的“底层故事”被详尽讲述。
, http://www.100md.com
资本主义与人类是什么关系?在《饱食穷民》(浙江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一书的开始,作者就发出了灵魂拷问。努力把时间变成金钱,被卷入更快、更高效的生活节奏中,哪怕超越身体极限,违背自然规律,我们的内心充斥着焦虑与空虚,这样的社会法则是否需要反思?作者以日本保险业大繁荣为背景,深入洞察其从业者隐忍、艰辛、近乎歇斯底里的生存状态。
繁荣的贫困
因为头脑灵活和人脉通达,祐二郎被保险公司“相中”,怂恿其加入了销售大军,并以能当上“组织部长”为诱惑,激励其不断提升业绩。然而,祐二郎发现,无论他如何起早贪黑,拼命工作,家庭资产始终处于负债边缘。因为在日本保险业,唯“业绩”晋升,如果祐二郎想当上掌有行政大权、具有一定社会威望的支部长,必须保持业绩遥遥领先。为了达成这一梦想,祐二郎和其他所有挣扎在业绩生死线上的保险员一样,不断自掏腰包开发新的客户,并通过做假合同,替客户出保险金的方式维持表面的光鲜。
, http://www.100md.com 随着业绩的不断提升,祐二郎的负债不断增加,在他最终成为支部长时,他欠微贷、信用卡公司、银行的债务已达一千四百万日元。当催债电话不断打进祐二郎崭新宽敞的办公室,他的梦想最终化作沉重的债务残骸,淹没在东京林立的高楼之间。
在银行保险业、信贷业、次贷消费为日本经济做出巨大贡献的时代,人人沉浸在巨大的物欲享受中,作者清醒地点透了市场“失灵”后的种种危机,日本日夜兼程跑步赶超发达国家,满足了饱腹之欲,但却以“人性被挤压,亲情被漠视,道义的沦丧”为代价……
作者认为,日本经济在唯GDP的道路上一路狂奔,而忽视了社会“情感价值”的贡献与力量。维系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因素除了物质财富的积累,国民的精神素质的涵养更需要充满“人情味”的土壤。念及此,在历史的镜像中,我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经济发展应极力避免陷入“繁荣的贫困”这一陷阱。
用物质填补心灵的空虚,何尝不是当今社会的痼疾,也是“现代贫穷”的特征。经济是支撑人们生活的重要基础,但不是我们活着的目的。每个读者都应结合身处的时代扪心自问,过度的物欲和虚荣心是否会将我们带入反人性泥沼?
, http://www.100md.com
女性意识的崛起与桎梏
本书还访谈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厌食症女性及精神科专家,这些进食障碍患者通过大量进食催发呕吐,并享受呕吐带来的“轻松的快感”。作者追根溯源,探寻激增的厌食症患者背后的社会原因。他发现,在成长中以爱之名泛滥的执着与反抗,造就了女性生命中温暖底色的黯淡。父亲的疏离,母亲的高度控制或软弱依附,都将植根于婴幼儿记忆深处,在情感上的自我满足逐渐变为一种“奢求”。成年之后,女性人格版图中的“关怀”一角,将永远缺失,进而“呕吐”成瘾——在心理学上被认为退化为婴儿以寻求慰藉的行为。
另外,男女平权、女性权利保障制度、女性受教育和工作机会增加等标志着经济文明发展的机制,不断受到关注,日本高知女性的独立意识觉醒。然而作者强调,这一女性自我革新的进程必然遭受“旧势力”的围剿,如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思想,“女主内”的家庭刻板形态,女性职场歧视文化等。诚然,为妻为女的“可爱女人”标签和独立自强的女性形象正无情撕裂她们的成长空间。
, 百拇医药
“男孩的生存之道简单明了,当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而女孩的存在意义为何晦暗不明?”书中深刻道出了对女性“分裂意识”代际遗传的隐忧,随着日本战后经济的恢复,女性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她们被鼓励走向社会并试图努力工作获得成就感,而另一边她们仍然被传统的思想观念所束缚,匆忙步入婚姻,又因社会价值被贬低而空虚压抑。她们教育自己的女儿:“你要努力,否则将来会变成妈妈这样。”但她们的行为方式却传递出截然不同的信号——依赖丈夫才能获得幸福、走向富足的捷径。
书中把饱受厌食症折磨的女性比作“煤矿里的金丝雀”(煤矿工通过金丝雀感知下井时的缺氧环境),寓意这些女性像金丝雀一样,对时代和社会病态的环境做出了敏感的反应,像所有现代社会中的女人发出了警告。
书中的主人公们在饱食时代的驱赶下随波逐流,难逃被社会改变、迷失自己的命运。正如作者感叹,我们自身机械性的部分就已经擅自启动,和全家人一起按照“幸福家庭”的剧本表演着过家家一样的生活——这是一群追求和他人一致外表、和他人同等稳定的“趋同成瘾机器人”。
对我们来说,这本写于30多年前的纪实文学不应是“隔岸观火”,而应是一面照出自己得与失的“明镜”。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衡量“生存价值”的标尺应该更为多元、更加理性,更以人为中心,清醒地认识到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的背后反人性的巨大泥沼。,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