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保健版 > 休闲生活 > 读书与健康
编号:42119
半生书缘:从读书人,到写书人
http://www.100md.com 2022年4月26日 中国妇女报 2022.04.26
    

    世界读书日之际,围绕书的活动层出不穷,有关人与书的故事大多也让人动容。对爱书之人来说,书是他们最亲近的伙伴。本文作者追忆了缺衣少吃的年代,长辈们对书的重视;小时候想尽办法借书与如饥似渴阅读的时光;爱书如命的丈夫有趣的买书经历以及人生过半开始写书的奇妙经历,展现了她与书的半生情缘。

    ■ 李红梅

    世界读书日前后,围绕书的各种活动层出不穷:“全民读书大会”“品读中国”“书香中国”、读书座谈会、书友会、图书捐赠等。当天一早收到朋友发来的短信:向您致敬!想来她是得知《向北方》入选2021年度“中国好书”,向我表示祝贺吧!回首半生,从一个读书人,到写书人,几多感慨!
, 百拇医药
    对书的渴望与日俱增

    读书是一种家风的传承。我老家在中原大地。20世纪40年代,爷爷是十里八村有名的私塾先生,但微薄的收入不足以养活一大家子。他和奶奶拖家带口逃荒到南阳,艰难度日。1947年听说老家解放了,但凑不上回家的路费,只好把大姑嫁给当地人,弄些吃的用的辗转回家,分得财产,安定下来。

    爷爷老夫子一个,不会干农活,但提倡“耕读”传家。我大伯和父亲都是在流浪中自学知识。生活稳定后,父亲接受了几年初小教育。等我60年代出生时,家里温饱尚不能解决。但在这样的境遇下,爷爷不知从哪儿淘些《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经常给懵懂的孙子辈讲故事。伯父担任生产队会计,教我打算盘;父亲则在学校当老师、校长。从我小时候起,学校就是我的游乐场。后来弟弟们相继出生,家人无暇顾我,就让5岁的我上学了。而同班的同学往往比我大三四岁。

    在学校,幼小的我学业上没有压力,对书的渴望与日俱增。爷爷的旧书质量太差,经不起翻,早已破烂不堪。我没钱买新书,千方百计借到小人书、连环画,都是如获至宝,读得津津有味,忘了吃喝,当然也忘了家长交代的差事。被妈妈发现后拿着擀面杖追着跑的场景,多年后还常常在梦中浮现。最幸福的时刻,是村里来“说书”的。若谁家有喜事,一般会许上十天半个月,多在农闲季节。晚饭后,我便早早拿着凳子在前排占座,等着夜幕降临。后来再听单田芳、刘兰芳等说的评书,也没有当年的激动。《岳家将》《三国演义》《隋唐演义》……故事中的家国情怀、英雄气概,令人荡气回肠、夜不能寐!
, 百拇医药
    上初中后,我去了镇上,听书的机会少了,但从同学处借到书的机会多了。有同学的哥哥在外地工作,给她带来一本《青春之歌》。多少同学想借阅呀!我与她做个交易:借书期间,上下学我骑自行车带她。我从大伯处说尽好话,借到他心爱的自行车。车高,人小,但我还是践行诺言,带上借书的同学。这也使我以最快的速度看完了书。晚上做完作业后,我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如饥似渴地阅读。奶奶心疼我熬夜,更舍不得她的灯油。

    等人再大些,考学升学的压力也大了,读课本外的书就是一种奢望。当我到郑州大学工作后,最初几年是我阅读最盛的一段时光,可以说是“壮读”。图书馆如同一个取之不尽的宝藏,中外名著、历史文学,甚至金庸、梁羽生的武侠全套。时间真如流水!之后,考研、读研、再到机关工作、生孩、养家。能读的书越来越多,读书的时间却越来越少了。但我与书的情缘反而更加深了。因为我嫁给了一个爱书如命的丈夫。

    书架上琳琅满目的书,让心有了归处

, http://www.100md.com     我先生是学社会科学的。我们在郑大作同事时相识,虽然不因书结缘,但对书的热爱无疑增加了交流机会。他先考到北大读研、读博、留校,我后来也考入北大。年轻时,最不缺的是精力,最缺的是财力。逛书店成为我们消遣的好去处。但买书,却让我们这个小家常常困扰。有时,遇到好书,囊中羞涩,只好忍痛割爱;有时,挤出一些饭钱,购得几本心爱,珍惜得不得了。我们专业相近,对书的爱好却有不同。他的书多是社会科学,我则偏爱历史、文学。因为只能在有限开支中购书,我只好大度地放弃所爱,谁让他是“做学问”的。

    印象最深的是,他1998年有一次到哈佛访学的机会,基金会给的生活费尚可。那个年代,家电紧俏。带回几大件家电,是许多人的惯例。盼了一年,先生回来了,给两岁的小女带回了几件哈佛的小衣服和图册,几乎空手而归。当我不解时,他说是买书、印资料了,海运随后就到。我当时的心情五味杂陈,无奈木已成舟。几天后,他花费近一个月的工资,去天津海运码头取回八大箱书和资料。或许说,精神的魅力是潜移默化的。当年他给女儿种下了哈佛梦,今天女儿坐在哈佛课堂上,不能不说是种花得果。
, 百拇医药
    日积月累,家里的书越来越多。看到不大的客厅里堆满了书,无落脚之处,朋友帮忙定制了几个高2.3米、宽0.55米的书架,上上下下布满了书。前几年搬家,房子大了,书架却没地方搁置。成箱成箱的书,放在单位地下室,或寄存他处。要想找一本书真比登天还难。我还好,做行政工作,在家里有一个书房的愿望不甚强烈。但对我先生这个以书为“生产资料”的人来说,能有一个放书、看书的书房,是他的梦想。两年前,偶然的机会,在远郊区寻到一个能够成为书房的地方,贷款、借款买下来,终让书有了归处。自此,每当坐在书桌前,看着、读着、品着书架上琳琅满目的书,让心也有了归处。

    人生过半,开启写作之旅

    人生变幻莫测。原以为此生将在行政岗位上度过职业生涯,不曾想,几年前,我从事了文史资料工作。政协的文史资料工作颇有传统,是1959年周恩来担任主席时提倡并开创的。在征资料、办展览、编刊物的过程中,政协系统几十年来整理出版的文史资料,像一座宝库在我面前徐徐展现;与人民政协成立、新中国成立相关并能丰富这段历史的许多资料,也像珍贝一样散落各地。在学生时代培养出的对文史的兴趣,人生过半却又随遇逢生,开启了我的写作之旅。就如同“滚雪球”一般,可以研究的题材越来越多,线索之间相互嫁接、枝叶充盈。2019年与同事合著《人民政协诞生实录》,2021年合著《向北方》,钩沉史海,爬梳考证,挖掘过往,用一份责任,为更多人明理、增信、崇德、力行提供支撑。

    《人民政协诞生实录》一经出版,受到广大读者尤其是政协系统读者的欢迎,两个月后近万册就告罄。《向北方》付梓同时,获得“中宣部2021年度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并在岁末入选“书映百年伟业”、《作者文摘》《收获》等年度好书榜。近日,《向北方》终于在几轮评选、激烈竞争中得到“中国好书”的殊誉。《向北方》成为畅销书不是我的初衷。能让更多读者阅读自己写的书,应该是读书人最欣慰之事了。,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