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预防保健 > 生活方式 > 生活规律 > 早餐
编号:54493
早餐:揭开一座城市的饮食密码
http://www.100md.com 2023年6月15日 中国妇女报 2023.06.15
     小丽/画

    早餐虽简,意义重大。不同地域的人文气息,往往蕴藏在市井的一饮一食之间,而早餐,更是在一天的混沌伊始,唤醒了一座城市的热闹与喧嚣。滚烫的豆浆落入空荡荡的肠胃,生煎酥皮咬开那一刻的热烈鲜香,糍饭团在齿间咔嚓作响……这饱足的幸福感,是植根在味蕾上的城市味道,也是润物细无声的烟火人生。蔡澜就曾在《吃的情趣》中感慨:今后的食物,只会越来越简单,年轻人的味觉正在退化,但是我希望年轻人对生活的热情不消失。

    ■ 沈荻

    前段时间,一则“传统上海早点濒临消失,政协委员呼吁尽早挽救”的新闻,引起了很多上海市民的讨论,大家纷纷在网上回忆起自己小时候吃过的味道,老式蛋饼、老虎脚爪、米饭饼……那一刻突然就想到,不知从几时开始,我的早餐也逐渐简化成了咖啡和贝果。记忆里,已经很久没有再去路边小店,点一客生煎、喝杯豆浆的心情了。
, http://www.100md.com
    快捷与便利,对追求效率的都市人来说,似乎成了更为现实的衡量标准,但即便如此,一顿纯正的本土早餐所带来的愉悦感,仍是无法被忘记的——滚烫的豆浆落入空荡荡的肠胃,生煎酥皮咬开那一刻的热烈鲜香,糍饭团在齿间咔嚓作响……这饱足的幸福感,是植根在味蕾上的城市味道,也是润物细无声的烟火人生。

    早餐虽简,意义重大。不同地域的人文气息,往往蕴藏在市井的一饮一食之间,而早餐,更是在一天的混沌伊始,唤醒了一座城市的热闹与喧嚣。

    沪上早餐:“四大金刚”、泡饭以及“点心三巨头”

    上海人的传统早餐,被称为“四大金刚”的分别是大饼、油条、粢饭团/粢饭糕、豆浆。其中最有地方特色的当数粢饭糕和粢饭团。它们的创意最初来自上海的主妇们:将隔天剩下的米饭加上盐、猪油等调味料,按压黏合成方块形状,用油煎一煎,就是粢饭糕;如果将米饭捏成饭团,裹着油条、榨菜、肉松,蘸白砂糖吃,就成了粢饭糕。
, 百拇医药
    “四大金刚”里的其他三样也是大多数城市的早餐标配,但上海人还有泡饭和“点心三巨头”——小笼包、生煎和锅贴。

    在上海作家沈嘉禄的叙述里,泡饭是上海这座城市的饮食文化基因,“无论是在赫德路的爱林登公寓、霞飞路的新康花园,抑或是蕃瓜弄、十六铺,无论是搭配栗子蛋糕、奶油小方,还是油条蘸酱油、配咸菜,泡饭在阿拉早餐中几乎不可或缺。”对于城市化较早的上海人来说,一碗开水泡饭,既可以将昨天的剩饭消灭干净,又是节约上班时间的最佳选择,配上一小碟腐乳、酱瓜、咸蛋、黄泥螺……就是顿简单又不失仪式感的早餐。

    作为生活在上海的河南人,我常吃上海的小杨生煎和南翔小笼包。因为连锁店众多,吃起来方便,但上海本地的朋友多半更喜欢老字号,譬如大壶春。

    大壶春的鲜肉生煎不似小杨生煎那么油腻,咖喱牛肉汤咸鲜适口。我每次去外滩附近,总能看到大壶春门口排起长龙,但若真算起来,上海人始终觉得,还是自家居民区附近的小店味道最适意。可惜的是,随着城市改造的步伐,曾扎根于里弄文化的传统上海早餐,已逐渐被高楼林立的写字楼、住宅和大型商超所代替。沿街小店消失,路边摊更几近绝迹。招牌簇新、味道趋于统一的24小时便利店诸如全家、罗森以及各种面包店,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想要在闹市中找到一家传统的老式早餐店,也开始变成一件难事。
, 百拇医药
    中原腹地的浑厚之味:水煎包、胡辣汤、浮子酒

    回到老家河南,我的早餐就变成了稀饭、胡辣汤、水煎包和浮子酒。河南人的稀饭类似于粥而不是粥,往往要在米汤中勾芡,比简单的清粥多了一点层次。更为有名的胡辣汤,以逍遥镇为正宗,汤中有粉条、木耳、肉末,勾以粉芡加稠,下入大量的胡椒调味,一碗平平无奇的汤,瞬间就拥有了一份辛辣火热的灵魂。

    河南传统的水煎包,皮儿厚,肉少,葱多,更多是借一点肉馅儿的味道来增香。这份质朴扎实的饱腹面点,用来中和胡辣汤的刺激,刚刚好。

    浮子酒,就是南方人用来煮桂花小圆子的醪糟,也叫甜酒酿。河南人的浮子酒里,习惯打进丝丝缕缕的鸡蛋穗儿,带着点儿蛋香。早餐若想吃得清爽些,一碗浮子酒,一块韭菜鸡蛋馅儿的烙菜馍,足以令人心满意足。

    河南是农业大省,拥有1亿亩以上的耕地面积,以全国6.05%的耕地,产出了全国10%以上的粮食,堪称天下粮仓。渔猎养殖业的欠缺和粮食的高产,造就了河南人注重淀粉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宋徽宗时,汴京皇城附近的早点铺子众多,煎茶、馍、豆浆、灌肺(以猪肺或羊肺,用核桃仁、松子仁、杏仁等多种配料灌制而成)都有。百姓多半不在家中开灶,当时的中原人早餐已经以面食为主,这个习俗也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 百拇医药
    九省通衢的武汉:“过早”总能找到自己的“私人定制”

    若想领略街头早餐的多样性,不妨去武汉看一看。大米和面食,在这两湖两广融会贯通的长江之畔,衍生出了各种碳水炸弹的奇妙组合,其中最令人耳熟能详的,当数热干面。我曾经在蔡林记吃过它家的招牌热干面和豆皮儿。过水后的碱面条混拌着厚重的麻酱,敦实的口感又被里头的酸豆角和榨菜碎恰到好处地中和,一碗热干面足以饱腹,却又略有余量,正好可以再点一小份豆皮儿解馋。

    武汉人称早餐为“过早”,彰显出本地早餐的属性,主打的就是一个“快”字。譬如热干面,抓起一把面条滚水烫两下,沥干、加料、淋酱,快捞快淋,整个过程也就两分钟,一碗面即大功告成。一份豆皮儿切好块儿,拿在手上,边走边吃,风风火火,简约爽利。

    随便在武汉街头逛一逛,方圆五百米之内,总能找到价格实在的早点摊,找到自己的“私人定制”早餐。

, 百拇医药     武汉自古有码头货运文化,码头工人以搬运为生,体力消耗大,故而对碳水的需求极高,物美且价廉,才能满足广大劳动者的需求。蔡澜曾将武汉称为“早餐之都”,大约就是因为武汉人擅长将简单的食材,以不同的烹饪和调味方式处理,最终形成了变化多端又独具魅力的美食体系。南来北往的融汇交集,令长江虽不是海,却生出了海纳百川的气势。

    岭南人的“慢”早茶:情感交流的纽带

    与武汉人的“快”相对应的,是广东人的“慢”。今年四月,我在顺德亲自体验了一把广东人的“叹”早茶文化。这里的“叹”是享受的意思。

    上午10点,随意踏入一家茶楼,刚推开门,熙熙攘攘的热闹迎面而来。只见一楼大厅从里到外摆满大圆桌,几乎座无虚席。许多阿公阿婆在此相约饮茶,面前搁几笼点心。也有许多人是携家带口,俨然三代同堂的架势。看得出来,广东人的早茶文化,早已融入了本地人的血液中。

    刚一落座,服务生就送来一壶茶,一尾小红鱼嵌在茶杯底部,仿佛在赭色的茶汤中游动。我点了蒸排骨、虾饺、牛肉丸和云吞面。少顷,服务生推着推车逐一送上。云吞面汤是清汤,几只鲜肉云吞浮浮沉沉,面是细蓉,颇有弹性。一口汤、一勺云吞、一筷面地吃完一碗,已经饱了七分,幸好点心分量小,两块蒸排骨,两只虾饺下肚,刚好满足我对一顿纯正广式早茶的想象。
, 百拇医药
    和功夫茶、老火煲汤一样,岭南人的饮食精髓,就在于一个“慢”字。在广东,一顿早茶吃上两三个钟头是很普通的事。茶楼不只是朋友聚会、家人聚餐的场所,更是饮茶会客、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而这样的饮食风格,起源于清代的粤商。据《人文广州》记载,乾隆时期,借助朝廷推出的“一口通商”政策,作为唯一贸易接口的广州经济迅速繁荣,及至咸丰、同治年间,广州出现了提供茶水点心、供各行各业的人来此交流信息的“一厘馆”和“二厘馆”。在当时,还只是设在菜场、巷口的简陋茶馆,一盅茶,两件糕,客人自选取食,食毕结账,一顿茶只需二厘钱。时至今日,广式早茶形成了包括荤蒸、甜点、小笼蒸、大笼蒸、粥类、煎炸在内的饮食体系,也承担了更多的社交功能,逐渐演变并定型为了如今的广式茶楼和早茶文化。

    事实上,上海所面临的传统饮食逐渐消失的问题,在广东也同样存在。除了一些知名的网红连锁食店,老式茶楼一再缩减,而不断变革的菜单,也表明传统食物必须适应时代的节奏和口味的变化,才能在城市中得以生存。

    蔡澜就曾在《吃的情趣》中感慨:今后的食物,只会越来越简单,年轻人的味觉正在退化,但是我希望年轻人对生活的热情不消失。

    当然,中国还有许多独具特色的地方早餐,比如云贵川人民对米线、饵丝、卷粉的热爱和无辣不欢的饮食癖好,比如新疆人的一碗咸奶茶泡就的馕饼或汤饭,比如东北人热气腾腾的早市上五块钱三个的油饼和糖糕,比如海南人每天早上的老爸茶、猪骨汤粉和陵水酸粉……但综合多个城市地方的饮食特点,不难看出,无论怎样变化万千,我们中国人的早餐内容,依然是以米面为主。以碳水为主的食物主题,是植根于农耕文明的中国人最恒定的饮食内核,而中餐之奇妙,就在于它能在雷同的食材基础上,创造性地激发出专属于不同地域和城市的饮食个性,从而造就了我们每个人记忆中的故乡味道。

    你的故乡,有哪些令你难忘的早餐呢?,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