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去哪儿》争议颇多听听心理专家怎么说!
《爸爸去哪儿》第四季即将迎来收官一期,这一期同样拥有着超高的收视率以及话题。在形形色色、好坏参半的话题中,老爸和萌娃还是激起了我们童年记忆中温暖心底的爱。同时,因为节目的改版也反映了亲子关系、孩子和陌生人之间关系等一系列家庭问题,所以我们本期特约北京安定医院压力中心西英俊主任,从心理健康的专业角度来和我们聊一聊《爸爸去哪儿》中的那些事儿。
迎合了社会上对父爱的需求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颗孩子的心,这一颗孩子心很大一块儿都是来自父亲的爱,甚者是父爱的缺失。这个节目吸引人的地方就是间接满足了观众内心的需求。整个节目的孩子都集中在3~8 岁,这个年龄阶段最重要的心理发展任务就是主动性、自信心的培养。这也是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的发展阶段,因此很容易唤起我们每个人的美好记忆,以及对未来的期许。
, http://www.100md.com
父爱的榜样力量
4 岁是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之前的情感支持者是妈妈的话,4 岁后对性格产生重要影响的则是爸爸。爸爸相对于妈妈更加果敢、自信,对孩子也更加放手,推动孩子去接触外面的世界,鼓励他们迎难而上,越挫越勇。在节目中不难发现,相比妈妈直接满足孩子的需求,爸爸表示,直到问题出现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这实际上是给了孩子机会,去认识父母的不同:妈妈给我无微不至的照顾,但爸爸好像粗心一些,不像妈妈那么关注自己。那我该怎么办?这就启动了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的原动力。但是当爸爸意识到孩子需要自己时,他以男人的方式来帮助孩子,区别于妈妈。这种爱不是包办和替代,而是通过榜样的力量来引领孩子,能够使孩子形成一种认同的模式,让孩子去效仿。
《爸爸去哪儿》里设置了很多比赛,充满了竞争。爸爸可以用此来教育和引导孩子,男人的世界就会有很多的竞争,这个世界既有趣,又充满了挑战,在这个过程中去体会一个人的意义与价值。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孩子和其他孩子间的友谊和关爱。几期下来,孩子们的友谊、彼此帮助,让爸爸们惊讶不已:在家里的小公主、小王子,竟可以在小群体中这么团结友爱。其实这也是孩子和家庭分离的第一阶段,从家庭和妈妈无微不至的关怀中分离开来,这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
, 百拇医药
爸爸对妈妈的爱,是孩子安全感的源头
在节目里,不少爸爸是到参加节目时才真正回归家庭,认真扮演父亲这一角色。这其实是一个误区。如果在孩子成长初期没有参与,没有尽到一位父亲的责任,没有尽到一位丈夫的义务,就很难在后面给予孩子很好的引领。在生命开始的初期,就是爸爸通过照顾和关爱自己的妻子,来间接地去关爱自己的孩子。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之中,其安全感主要来自妈妈,来自妈妈无条件的呵护和关注。而这就需要妈妈本身有足够的安全感,在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才能全身心地给予孩子这些东西。继续往下推,而妈妈的安全感则主要来自爸爸的爱与照顾。从爸爸到妈妈再到孩子,温暖而坚定的爱与安全感一步步传递。
被痛批的“实习爸爸”,错在哪里?
节目中的实习爸爸对于孩子来说是陌生人,没有参与过孩子更小时候的互动,更没有和孩子妈妈亲密的家庭互动,因此就不可能有合适的爸爸的角色出现。让“爸爸”来自家庭之外,就没有家庭的温暖、对爸爸的信任,因此难以发展出学习和模仿的对象。而在正常家庭环境中的孩子,内在会形成一种愿望:男(女)孩儿想成为爸爸(妈妈)这样的一个人,娶(嫁)一个妈妈(爸爸)这样的人。而这一切都是要以爱为基础并通过时间的沉淀,才能让孩子的爱由心而生。当阿拉蕾直接说想要嫁给董力的时候,这种逻辑是不对的,这并不是孩子形成认知的过程,而是成人世界急功近利的答案在孩子身上的一种体现。一段关系如果很容易建立,也可能很快就破裂或结束,这对孩子其实是一种很大的伤害。
孩子的世界里,究竟该有谁?
任何一个健康快乐、内心丰富、幸福自由的孩子,一定是逐步成长起来的,而不是在某一个时间因为大人的一厢情愿,以大人传递情感的方式,让孩子直接就体会到的。这并不是一个真实的孩子,而是被外界环境和成人包装的孩子。孩子的世界里,就应该是同龄的孩子。去和同龄的孩子交流与磨合,孩子世界里的成人只能是父母、亲人和老师。除此之外的成年人,都应在父母的陪同下去接触,让孩子自己观察成人之间的交往,并加以适当引导,而不是把他/她独自抛向这个世界。, 百拇医药(记者 尹航 特约专家 西英俊(北京安定医院压力中心主任))
迎合了社会上对父爱的需求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颗孩子的心,这一颗孩子心很大一块儿都是来自父亲的爱,甚者是父爱的缺失。这个节目吸引人的地方就是间接满足了观众内心的需求。整个节目的孩子都集中在3~8 岁,这个年龄阶段最重要的心理发展任务就是主动性、自信心的培养。这也是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的发展阶段,因此很容易唤起我们每个人的美好记忆,以及对未来的期许。
, http://www.100md.com
父爱的榜样力量
4 岁是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之前的情感支持者是妈妈的话,4 岁后对性格产生重要影响的则是爸爸。爸爸相对于妈妈更加果敢、自信,对孩子也更加放手,推动孩子去接触外面的世界,鼓励他们迎难而上,越挫越勇。在节目中不难发现,相比妈妈直接满足孩子的需求,爸爸表示,直到问题出现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这实际上是给了孩子机会,去认识父母的不同:妈妈给我无微不至的照顾,但爸爸好像粗心一些,不像妈妈那么关注自己。那我该怎么办?这就启动了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的原动力。但是当爸爸意识到孩子需要自己时,他以男人的方式来帮助孩子,区别于妈妈。这种爱不是包办和替代,而是通过榜样的力量来引领孩子,能够使孩子形成一种认同的模式,让孩子去效仿。
《爸爸去哪儿》里设置了很多比赛,充满了竞争。爸爸可以用此来教育和引导孩子,男人的世界就会有很多的竞争,这个世界既有趣,又充满了挑战,在这个过程中去体会一个人的意义与价值。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孩子和其他孩子间的友谊和关爱。几期下来,孩子们的友谊、彼此帮助,让爸爸们惊讶不已:在家里的小公主、小王子,竟可以在小群体中这么团结友爱。其实这也是孩子和家庭分离的第一阶段,从家庭和妈妈无微不至的关怀中分离开来,这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
, 百拇医药
爸爸对妈妈的爱,是孩子安全感的源头
在节目里,不少爸爸是到参加节目时才真正回归家庭,认真扮演父亲这一角色。这其实是一个误区。如果在孩子成长初期没有参与,没有尽到一位父亲的责任,没有尽到一位丈夫的义务,就很难在后面给予孩子很好的引领。在生命开始的初期,就是爸爸通过照顾和关爱自己的妻子,来间接地去关爱自己的孩子。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之中,其安全感主要来自妈妈,来自妈妈无条件的呵护和关注。而这就需要妈妈本身有足够的安全感,在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才能全身心地给予孩子这些东西。继续往下推,而妈妈的安全感则主要来自爸爸的爱与照顾。从爸爸到妈妈再到孩子,温暖而坚定的爱与安全感一步步传递。
被痛批的“实习爸爸”,错在哪里?
节目中的实习爸爸对于孩子来说是陌生人,没有参与过孩子更小时候的互动,更没有和孩子妈妈亲密的家庭互动,因此就不可能有合适的爸爸的角色出现。让“爸爸”来自家庭之外,就没有家庭的温暖、对爸爸的信任,因此难以发展出学习和模仿的对象。而在正常家庭环境中的孩子,内在会形成一种愿望:男(女)孩儿想成为爸爸(妈妈)这样的一个人,娶(嫁)一个妈妈(爸爸)这样的人。而这一切都是要以爱为基础并通过时间的沉淀,才能让孩子的爱由心而生。当阿拉蕾直接说想要嫁给董力的时候,这种逻辑是不对的,这并不是孩子形成认知的过程,而是成人世界急功近利的答案在孩子身上的一种体现。一段关系如果很容易建立,也可能很快就破裂或结束,这对孩子其实是一种很大的伤害。
孩子的世界里,究竟该有谁?
任何一个健康快乐、内心丰富、幸福自由的孩子,一定是逐步成长起来的,而不是在某一个时间因为大人的一厢情愿,以大人传递情感的方式,让孩子直接就体会到的。这并不是一个真实的孩子,而是被外界环境和成人包装的孩子。孩子的世界里,就应该是同龄的孩子。去和同龄的孩子交流与磨合,孩子世界里的成人只能是父母、亲人和老师。除此之外的成年人,都应在父母的陪同下去接触,让孩子自己观察成人之间的交往,并加以适当引导,而不是把他/她独自抛向这个世界。, 百拇医药(记者 尹航 特约专家 西英俊(北京安定医院压力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