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传染科 > 传染病
编号:13355079
中国传染病防控:从跟跑者到领跑者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1月19日 保健时报 第1152期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这是毛泽东得知江西省余江县消灭了传染病——血吸虫病后,“浮想联翩”“夜不能寐”而创作的《送瘟神》中的诗句。可以看出,严重危害人类两千多年的血吸虫病消灭后,伟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血吸虫病只是传染病中的一种,传染病种类繁多,对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今多种传染病已得到有效的控制。

    ◎ 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法定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

    ◎ 预警系统实现了30种法定报告传染病异常情况的自动探测和快速响应

    直报系统——覆盖面广信息及时

    传染病控制离不开直报系统对疾病发展情况进行监测,我国的传染病直报系统在不断地向“高精尖”迈进。国家疫情监测系统监测病种根据需要做了不断调整;监测信息传输由纸质上报转为电子文档上报;疫情报告先后经历了由主要以电话报告,通过旬报、月报、年报等纸质邮寄的报告方式向网络直报过渡。2003 年,部分病种实现了网络直报;2004 年,全部法定甲乙类传染病个案信息实行实时在线网络直报;随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网络直报和大疫情监测系统整合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实现了病例个案和疫情信息的即时报告。2015 年,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法定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平均报告时间由直报前的5 天缩短为4 个小时。传染病信息报告系统覆盖近7.1 万家医疗机构,系统用户超过16 万,年报告个案信息约900 万件。建成国家、省、市、县四级疾控机构实验室检测网络。
, 百拇医药
    预警系统——评估准确响应快速

    通过采用计算机处理技术和预警预测模型对收集到的传染病疫情监测数据(包括疫情主动和被动监测数据)进行及时分析,并向疾控机构的专业人员自动发出预警提示信号,可有效辅助基层疾控机构在传染病暴发或流行之前早期及时发现可能的暴发事件。我国的国家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于2002 年开始研制,2006 年8 月至2008 年4 月在10 个省份的33 个县(区)试点。2008 年4 月在全国启用了基于时间聚集性探测模型的预警系统。该预警系统在2009 年甲型和H1N1 流感大流行、2010 年上海世博会卫生保障、麻疹和疟疾消除行动以及手足口病、急性血吸虫病等传染病的防控等方面,提供了疫情早期识别和预警技术支持。2012 年,预警系统实现了30 种法定报告传染病异常情况的自动探测和快速响应。

    中国传染病防控是世界“领跑者”
, 百拇医药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的传染病防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世界卫生组织助理总干事Keiji Fukuda 博士曾说:“中国传染病防控由‘跟跑者’变为了‘领跑者’,并将一直保持这一优势。”据统计,2016年,我国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死亡率分别控制在215.7/10 万和1.31/10 万以下。疫情形势总体平稳,未发生较大传染病流行。回顾近30 年的传染病抗争史,我国很多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已成为全球传染病防控的典范。我们不妨翻一翻这些传染病防控的档案……

    档案1 艾滋病整体疫情控制在低流行水平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引起。HIV 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虽然艾滋病现在仍肆虐人间,但人们对艾滋病已经不再像从前那样恐惧,痛苦的低吟变成了理性的抗争。

    1985 年,北京协和医院报告了中国境内第一位艾滋病患者,此人为到中国旅游的美籍阿根廷人。20 世纪80 年代后期艾滋病逐渐在全国流行。1989 年9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施行,艾滋病被列为乙类传染病。1998年10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生效,该法律阐述了血液采集和血液替代品生产的标准化,为防止艾滋病经输血传播提供了保障。1998 年国务院印发《中国预防和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 年)》。2002 年10 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河南省上蔡县文楼村建立了国家第一个免费抗HIV 治疗试点,为以后大规模开展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工作积累了经验。2006 年3 月1 日,《艾滋病防治条例》实施。2012 年1 月13 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提出“十二五”期间艾滋病防治的行动目标。2015 年中国全人群报告感染率约为0.042%,整体疫情控制在低流行水平。
, 百拇医药
    档案2 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0.32%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感染呈世界性流行,不同地区其感染的流行强度差异很大。乙肝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人感染乙肝病毒后容易转化为慢性感染状态,对肝脏造成持续性损伤。

    自1990 年病毒性肝炎分型报告后,乙肝病例在报告的所有病毒性肝炎病例中的构成比呈上升趋势,1990 年为18.7%,2008 年上升到83.1%,2009~2012 年略有下降。全国乙肝报告发病率亦呈上升趋势,最低为1990 年的21.93/10万,最高为2009 年的88.82/10 万。国家高度重视乙肝防控工作。1975 年,中国第一代血源乙肝疫苗研制成功。1992年,原卫生部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生儿乙肝疫苗自费接种。1995 年国产基因工程乙肝疫苗问世,2000 年后全部使用基因工程疫苗。2002 年乙肝疫苗纳入全国儿童计划免疫范畴。2005 年,国家将乙肝作为重点控制的传染病,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2006 年,国家制定《2006~2010 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进一步确定了采取以免疫预防为主、防治兼顾的综合防治措施,优先保护新生儿,各地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有计划、分步骤开展新生儿以外人群的乙肝疫苗预防接种工作。2009~2011 年,连续3 年在全国范围对1994~2001 年出生的未免疫人群(<15 岁人群)实施乙肝疫苗接种,累计补种6800余万人。2012年5 月,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正式验证,中国实现了将小于5 岁儿童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率降至2%以下的目标。2014 年全国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5 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0.32%。2014 年2 月,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向中国政府颁奖,以表彰我国在防控儿童乙肝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就。
, http://www.100md.com
    档案3 结核病死亡率降至发达国家水平

    结核病是伴随人类历史最长,也是人类与之斗争的时间最长,并且不断取得重要进展的传染病之一。其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疾病,主要指肺结核,为慢性呼吸道传染病。

    新中国成立初期,部分资料显示国民的结核病患病率和死亡率分别高于1750/10 万和200/10 万。1978 年,原卫生部发布了《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规划(1978~1985)》,提出建立健全省级结防机构。1984年,原卫生部发布《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暂行条例》等,结核病防治工作逐渐转为以专业结核病防治机构为主的管理模式。进入“十二五”规划执行期间,开始构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规划管理、定点医疗机构负责患者诊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患者居家治疗管理的新型防治服务体系。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结核病疫情较新中国成立初期有了大幅度下降。2010 年活动性肺结核患病率下降到392/10 万。1990~2010年,传染性最强的涂阳肺结核患病率下降了50%。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估算,中国的结核病发病率每年以大约3.4%的速度下降,明显高于全球平均递降水平(2%),是全球22 个高负担国家下降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2012我国结核病死亡率下降至3.0/10万,与1990年比较下降了80%,提前5年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确定的结核病控制指标。2015年中国共报告肺结核发病864015例,死亡2280人,报告发病率为63.42/10 万,与近3 年平均值相比,报告发病率下降6.30%。结核病防治工作成效显著,成功治疗率保持在90%以上。2016年,全国结核病报告发病数比2011年下降12.6%,结核病死亡率降至2.3/10万左右,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 百拇医药
    档案4 普种牛痘灭天花天花是一种古老的疾病,历史上天花流行遍及全球。在古埃及法老的木乃伊面部即留有天花瘢痕,到1977 年全球消灭天花,它在人间至少传播了3000年。

    新中国成立之前天花疯狂肆虐。1950 年政府为控制和消灭天花,大力推行全民种痘。1949~1952 年,全国种痘5亿多人次,天花病例数大幅度下降,由1950 年的43286 例降低到1954 年的847 例。1954 年全国各大城市未见天花流行。1958 年除少数边远地区外,天花流行态势已被控制。1959 年,只有云南个别边境县有流行。20 世纪60 年代初我国已消灭天花。1960 年,全国病毒性疾病防治会议根据国内居民免疫状况,提出了加强国境检疫和免疫措施,建立国境天花免疫带。同年,首先对边境省份的居民又普遍种痘一次。1962 年,原卫生部修改了种痘办法:规定婴儿在出生后6 个月初种,其他年龄的种痘采取以省、市、自治区为基础,划分6 片,每年以片为单位轮流普种,每片隔6 年普遍种痘一次,以维持全国居民有较高的天花免疫水平。1978 年,原卫生部将婴儿初种牛痘苗改为满周岁,7~10 岁复种一次。到1977 年在全世界已消灭了天花。1982 年,原卫生部宣布中国不再实施牛痘疫苗接种。
, http://www.100md.com
    档案5 科学防控实现无脊灰目标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又称小儿麻痹症,是由脊灰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历史上的中国是一个脊灰流行严重的国家,该病曾造成数以万计的儿童残疾或死亡。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十分重视脊灰防治工作。上世纪80 年代,全国实施计划免疫,加强冷链建设和常规免疫活动,脊灰的报告发病数进一步下降,1988 年全国仅报告脊灰667 例。但由于局部地区常规免疫接种率低,造成易感人群积累,1989 年、1990 年连续两年在全国出现了较大范围的流行,两年发病人数近万例。随着全国消灭脊灰规划的实施,在加强常规免疫的基础上,开展了强化免疫,人群免疫水平迅速提高,脊灰野病毒传播范围逐年缩小,发病率逐年下降。2000 年10 月,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宣布成为无脊灰区域,证实从1995 年起我国已无由本土脊灰野病毒引起的脊灰病例,标志着中国已实现无脊灰目标。

    2011 年8 月,中国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地区发现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疫情,原卫生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立即启动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在新疆和其他省份采取了紧急应对措施。截至2012 年10 月9 日,距离此次疫情最后一例病例发病12 个月,未再发生新的病例。经国家和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委员会证实中国继续处于维持无脊灰状态,标志着中国应对2011 年新疆输入性脊灰疫情工作取得了全面胜利。世界卫生组织评价中国新疆疫情应对:迅速发现疫情、出色的疫情调查、出色的应对工作、决策的典范、合作的典范。
, http://www.100md.com
    档案6 我国是首个消除丝虫病的国家丝虫病是一个古老且危害严重的疾病,其相应临床症状的记载可追溯至公元前722 年。在中国流行的丝虫病有两种,即班氏丝虫病和马来丝虫病,均寄生在人体淋巴系统,其传播媒介为蚊。

    丝虫病流行区域遍及山东、河南等16 个省,覆盖了中国的中、东、南部大多适宜农耕,人口较稠密,自然条件良好的地区,受威胁人口达3.4 亿。经过逾半个世纪的努力,2006年实现了全国消灭丝虫病的目标,并于2007 年5 月获世界卫生组织确认,成为自1997 年第50 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消除作为一个公共卫生问题的淋巴丝虫病”的决议以来,世界卫生组织确认的第一个实现消除该病的国家。

    档案7 80%的疟疾流行县通过了消除疟疾考核疟疾俗称打摆子、发疟子,在中国流行历史久远,殷商时代甲骨刻辞中就有了“疟”字,表明3000多年前中原地区已有疟疾流行。该病属蚊媒传染病。
, http://www.100md.com
    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之前的百余年,文献记载,当时全国约4.5亿人,受疟疾威胁的有3.5亿人。20世纪50年代,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疟疾流行县1829个。1954年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疟疾防治工作,使疟疾流行形势发生了变化。1980~1999年,各地继续加强疟疾防治工作。原卫生部先后制定了1983~2000 年全国疟疾防治规划以及《疟疾防治管理办法》《控制疟疾和基本消灭疟疾标准及考核方法(试行)》等。自1985年贵州省凯里等12个县首先通过原卫生部组织的基本消灭疟疾考核,到1999年,全国已有1321个县(市)经省考核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2000年后,部分地区出现疟疾疫情回升,少数地区出现流行甚至暴发。原卫生部制定了《2006~2015年全国疟疾防治规划》,组织修制订了《疟疾诊断标准》等法案,各级政府加大了对疟疾防控工作的领导和投入力度,加之全球基金项目资助,自2007 年后全国疫情回升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且逐年大幅下降。2008年后除云南边境地区外,其余地区都消除了恶性疟。截至2009 年,全国疟疾发病人数已降到1.4 万,24 个疟疾流行省份中,95%的县疟疾发病率已降至万分之一以下,疟疾防治工作从控制走向消除。2016年,全国疟疾病例共报告3189 例,其中本地感染病例仅为3 例,比2010 年(4262例)大幅度减少,80%的疟疾流行县通过了消除疟疾考核。
, 百拇医药
    档案8 全国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血吸虫病在中国至少有2100 多年的流行历史,20 世纪70 年代,在长沙出土的西汉女尸和湖北江陵出土的西汉男尸体内查到了血吸虫虫卵,证实早在西汉时期该病就已广泛流行。血吸虫病是以钉螺为传播媒介的,严重危害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经济社会发展。

    20 世纪50 年代,全国血吸虫病流行区遍及长江流域及以南的12 个省。估计血吸虫病患者1160 万,其中晚期患者60 万,受血吸虫病威胁的人口约1 亿多,平均每年有1 万人发生急性感染,病死率为1%。1956~1965 年是全面开展血防工作的初期,经过几十年的工作,中国血吸虫病防治取得显著的成就,疫情持续下降。为掌握血吸虫病疫情实际情况,我国分别于1989 年、1995 年、2004 年开展了三次血吸虫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抽样行政村居民、家畜平均感染率分别由1989 年的10.2%、13.3%下降至2004 年的2.5%、4.4%。到1995年,12 个流行省份中,已有上海、广东、福建、广西、浙江5 省(区、市)先后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2008 年全国达到疫情控制标准。截至2015 年年底,全国453个血吸虫病流行县中,已有343 个县达到传播阻断标准;110个县达到传播控制标准。据推算,2015 年全国血吸虫病感染者7.7 万,比2004 年减少90.8%,晚期血吸虫病患者3.1 万人;实有钉螺面积356287.6 万平方米。全国以县为单位,均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或以上标准。, http://www.100md.com(记者 燕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