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传染科 > 鼠疫
编号:13356252
鼠疫基本得到控制,但仍需保持警惕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2月4日 保健时报 第1204期
     壮阔东方潮,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

    鼠疫原发于啮齿动物之间,并能引起人间发病甚至流行,传染源主要是啮齿动物,传播媒介主要是蚤类,肺鼠疫病人也可成为传染源,造成人间鼠疫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鼠疫为甲类传染病之一,俗称“一号病”。

    鼠疫患者表现为危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发病急剧,恶寒战栗,体温突然上升至39~40℃ ,头痛剧烈,有时出现中枢神经性呕吐,头晕,呼吸急迫,很快陷入极度虚弱状态。其发病人数如以10 年计,20 世纪70 年代年均发病14.5 例,80 年代年均发病10.2 例。进入20世纪90 年代后,人间鼠疫病例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其中1990 年发病75 例,1996 年发病98 例,已经呈现出高发态势。2005 年达最高峰,2006 年后逐年下降,近几年人间鼠疫疫情趋于平稳,多散发在西部旱獭疫源地,与猎捕、食用旱獭等习惯有关。2011 年发病率降至最低值,2012年又有小幅上扬。

    为了有针对性地开展鼠疫防治工作,1981 年中共中央北方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改为中共中央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1998 年鼠疫管理职能划归疾病控制司,2006年纳入卫生应急办公室管理。鼠疫防治工作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政府负责、社会参与、强化监测、综合治理、快速反应、有效处置”的原则。目前的主要防治策略是:严密监视和有效遏制人群周边动物鼠疫疫情,防范人间病例发生,有效控制人间鼠疫疫情流行。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东北黄鼠疫源地和南方家鼠疫源地的一些省(区)基本控制了鼠疫的流行,但在某些疫源地还有动物鼠疫的流行。因此,我们要有与鼠疫长期斗争的准备。(参考资料:《中国疾病预防控制60年》), 百拇医药(记者 董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