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科普时报》 > 2017.09.15
编号:1003
人类能胜任恒星际旅行吗
http://www.100md.com 2017年9月15日 科普时报 2017.09.15
    

    未来展望

    实现星际旅行既是人类探索未知的梦想,也源于对遥远未来地球家园可能毁灭的隐忧。电影《星际穿越》体现了人们对星际旅行的憧憬,满足了观众对星际旅行的视觉观感,电影里对星际旅行的影视化描写也在一定程度进行了一次太空知识的科学普及。比如,有学者认为片中给出了有史以来最为真实的黑洞模拟,而创作这个模拟的人本身就是物理学家。因此,也有评论者将其称为“最科学的科幻电影”。

    但是,《星际穿越》毕竟是影视作品,里面的违反科学的“槽点”还是很多的。比如,天文学家认为生物体如果进入黑洞的“视界”,就会被灼热的伽马辐射杀死,也会被引力撕开。离黑洞非常近的时候,人和其他物体一样,引力把一切接近它的物体变成“意大利面条”——被撕扯成细细的一条物质。
, 百拇医药
    还有,电影中星际旅行者到达其中一颗距离黑洞很近的行星,以至于由于强大引力的存在,星球上出现了强烈的时间扭曲,一小时等于地球上7年。但是,天体物理学家认为在距离黑洞的这个位置,黑洞的潮汐力应该足以摧毁这颗行星。此外,在距离黑洞这个距离的星球上,宇航员等来的绝不会是电影中的滔天巨浪,这颗行星应该已经被黑洞的潮汐力锁定,星球一面永远面向黑洞,这意味着会有巨大的海水鼓包出现在正对黑洞的方向,不会横向移动,更不该有浪。

    从星际旅行的角度,目前人类的身体只登陆过月球,连地月系都还没有飞出。因此,人类的恒星际旅行、星系际旅行,目前还只停留在憧憬阶段。

    除了憧憬人类“飞出去”,人类也一直在期待、找寻外星智慧的到访。从各类怀疑是外星人“座驾”光临地球的UFO报道、轰动一时的“麦田怪圈”,到天文学家搜寻外星人信号、对太阳系外类地行星的观测等严肃的天文学研究,都代表了从公众到科学界对太空来访者的好奇与期待。许多的影视作品也试图描述了人类想象中的外星人到访地球的情景。然而,如果有一天外星智慧光临地球,真的会是来“人”吗?来的会是有机生命体吗?
, 百拇医药
    对于有机生命来说,宇宙的环境严酷到无法想象。影视作品为了“让”人类实现星际旅行的梦想,只能设想了许多能恰好满足人类生命生存的太空情境,以至于电影中出现了一个个大“BUG”,引发了观众的一个个“槽点”。

    宇宙之大、星际距离之遥远,太空旅程以及太空探索所需时间,远非人类或其他有机生命体的寿命可以承受。恒星际间距离动辄光年计,目前人类所能想到的,诸如:提高飞行器速度的努力,宇航员旅途中身体的休眠以延长生命时间,发现可能存在的“虫洞”以找到缩短星际间距离的“捷径”,甚至希望找到可以折叠时空的方法……所有的这些努力,与跨越恒星际间遥远的距离耗时相比,与探索浩瀚的太空所需要的时间相比,都显得远远不够,人类几十年的寿命太过短暂。

    对于生命体来说,太空环境之严酷,也远非有机生命体所能承受。为了显示不同行星环境生物体的不同,影视作品创造了各种各样的“外星人”体貌。但是,不管有着怎样的体型外貌,有机生命若想战胜太空中的各种极强烈的致命射线,极端的高低温环境,躲避各种可能的天体撞击,承受各种天体的巨大引力,还要满足漫漫旅途中生命体所需的氧气、水、食物等各种生命保障,困难重重,几无可能。
, 百拇医药
    然而,人工智能的最高级形态——“机器智慧”克服这些难题则容易得多。如果有一天,外星人来访地球,你不一定见得到“人”,很可能是具有高级智慧的机器。同样,未来地球派往太阳系外的恒星际使者也很有可能是具备高级智慧的机器人。即将飞出太阳系的旅行者一号和旅行者二号其实就是地球派往其他星系的太空使者,只是它们还缺乏“智慧”,飞行速度也还嫌太慢。

    也有理论认为,随着人工智能和医学、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未来很可能生物智能和机器智能互联互通,以达到更高级的人工智能形态,出现“人机一体”的新人类。由于“人机一体”融合了人的思维优势和人工智能强大的存储、计算处理能力,加之金属结构肢体,大大减少了人体组织,使得其“寿命”大大延长,抗严苛环境能力大大增强,智力水平也前所未有的增强。假如出现这样的“新人类”,探索宇宙的步伐自然可以迈得更远。然而,这种“新人类”还能称之为“人”吗,是否就可以胜任恒星际旅行呢?

    不仅仅是探索宇宙、进行星际旅行的需要,遥远的未来,地球如果遇到毁灭性灾难,以人类的肉体之躯,星际移民真的可行吗?探索宇宙深空,延续人类智慧、地球文明的使命最终是否会由人工智能进化而成的“机器智慧”来完成?如果那一天到来,今天人们争论的人工智能跨越人机界限的“奇点”就是真的出现了!届时,人与机器是敌是友?

    (作者系科普时报社副总编辑), http://www.100md.com(□ 陈和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