珲春探访虎豹出没之地
大量的第一手证据,印证了在长春南湖宾馆“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成立与揭牌仪式时披露的信息:目前,至少有27只东北虎和42只东北豹生存与此,且为中国虎豹恢复的重要路径和源泉。
笔耕自然
这是一个特别的日子。2017年8月19日午后,越野车在吉林珲春80公里开外的林间小路上疾驶,奔向官道沟村的马滴达保护站,这里,可是中国虎豹出没最频繁的地方,一路上,远山如黛,密树成荫,除了遇见两位荷枪实弹、身着迷彩的边防军人,再未看到一人一车。
坐在副驾的高大魁梧的保护局殷书记,曾任这里的林场场长,极为熟悉本地情况,说:这里的村民这两年都不敢养小牛,因为禁不住老虎吃,甚至一位大姑娘也被老虎吃掉了。我们用惊异的目光望着地广人稀的四外,聆听着这东北虎的真实故事,愈发对这里恢复虎豹种群增强了信心,同时对生态移民有了新的认识。
, 百拇医药
过去以为,生态移民都是由于生态环境恶劣诸如“沙进人退”式的被迫迁离,而此地则是由于生态改善,需要“虎进人退”式的主动迁离,目的既在于保虎、更在于护人。
我也曾对中国大型猛兽的保护与恢复心灰意冷,因为只有健康的山林才能承载大型动物,特别是处于食物链顶端的大型食肉动物,一只“大猫”一年至少需要捕食50头食草动物、数百平方公里的生境才能维持生存,大种群的食草动物有赖于大面积的原始森林栖息,我们没有大森林,哪来大群的猎物?没有猎物,虎豹何存?由于近一个世纪的过度砍伐,森林衰减、青山凋敝、鸟兽奔逃、虎豹无踪。
所幸,随着生态文明的推进、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各地林场放下刀斧,停止砍伐,封存油锯,封山禁猎,森林恢复了生机,虎豹终于可以回归东北老家,当然,东北也是我的老家。近乡情更怯,可人是乡音。赶早不如赶巧,参加完西丰“鹿文化”论坛,就近闻讯而来,怀着对家乡的眷念、对父辈乡愁的寻访,更出于对“国家公园”的兴趣,走一趟吧,哪怕自费,千载难逢,机不可失。
, 百拇医药
从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滴达保护站那些身穿制服、坚守一线的保护者的介绍,到图文并茂的保护工作展板和沙盘的演示,尤其是各种野生动物图片,都是通过设置在林间的红外相机,得到前所未有的虎、豹、熊、狐、獾、鹿和野猪青鼬等动物的珍贵图片及影像,甚至拍到棕熊(以前以为这里只有黑熊)。
在8月19日上午的挂牌仪式座谈会上,中央财办杨伟民副主任发言,一上来就高度评价了北师大葛剑平为首的科研团队,十年磨一剑,积累了大量详实的数据,为国家公园的成立,奠定了科学基础。此行珲春,我正好与葛校长的助手冯利民博士同行,一路讨教,受益匪浅。杨主任的最后一席话可谓言简意赅:“这是我国第二个挂牌的国家公园,其成立要达到三个满意,人民满意,中央满意,虎豹满意。”
“虎豹”究竟为何物?在此稍作介绍。
虎,为食肉目猫科豹属,仅仅分布在亚洲,全球共一种,但有9个亚种,分别是:巴厘虎(1937年灭绝)、里海虎(1980年灭绝)、爪哇虎(1988年灭绝)、东北虎、华南虎、印支虎、马来虎、苏门虎、孟加拉虎。
豹,为食肉目猫科豹属,全球广泛分布,共一种,也有九个亚种,分别是:东北豹、华北豹、印支豹、爪哇豹、斯里兰卡豹、印度豹、波斯豹、阿拉伯豹、非洲豹。其中东北豹、阿拉伯豹、爪哇豹被列入极危种;其中波斯豹、斯里兰卡豹被列入濒危种。
下周聊的是:大猫回归天时地利人和。
(作者系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副主任,北京市政协常委、提案委副主任。), 百拇医药(郭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