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科普时报》 > 2017.11.03
编号:45
当科学家与科幻作家聚在一起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1月3日 科普时报 2017.11.03
     科普和科幻都是科学文化的一部分,但他们是不同的部分。科幻应该是对未来的一种担当,是对于人类未来的一种忧患意识,同时也是一种对于人和社会的预警。

    □ 吴 欧

    时报特稿

    10月14日至16日,由九三学社中央主办、果壳网承办的九三科幻文学沙龙在北京怀柔雁栖湖展开。随着《三体》等科幻作品被大众所熟知,科幻文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优秀的科幻作品离不开科学知识与灵感的支持。本次沙龙旨在为科学家和科幻作家提供平台,促进两者的交流和“碰撞”,并为科幻文学更好地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科普与科幻都是科学的一部分

    南方科技大学教授,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会长吴岩首先发言,为在场嘉宾梳理了中国科幻在过去的发展方式,以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方向。吴岩教授认为,科普和科幻都是科学文化的一部分,但他们是不同的部分。而在当前中国,科幻存在的问题是:对这个文类本身特点认知不足,广阔空间认识不足;对这个文类智力投入不足,作家太少,科学工作者的参与不足;对这个文类的推广不足,特别是国际推广,应该看到这是一个社会发展的软实力。
, 百拇医药
    这几年在印刷品衰落的时候,电影却在兴起。如果我们大规模地介入到这些创作里,对科学文化的发展等方面都有很好的收益。

    而对于“需不需要中国化的道路”这个问题,吴岩教授的看法是,从《三体》到《北京折叠》,大量青年作家涌现,中国科幻已经迈出了新的一步。

    让科学成为科幻灵感的触发点

    在本次科幻文学沙龙中,科学家们分享了科研成果,并提出了关于未来的畅想。他们纷纷表示愿意提供这种科研素材或科学咨询,希望帮助科幻作家更好地创作,并推动中国科幻进一步发展,体现了科学家在科幻事业上的社会担当。

    中科院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双南教授以科学研究的方法分析了人工智能审美的可能性,他认为美是主观性的、个人化的,标准是“没缺陷,不常见”。可以由此教会人工智能个性化的、量化的审美,在未来帮助人类快速解决审美方面的需求。
, 百拇医药
    九三学社北京市委主委,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刘忠范认为,科学超前一步,就是科幻,而自己从事的纳米研究本身就很科幻。他为在场嘉宾分享了石墨烯材料的神奇之处,它是最薄的、最好的导电材料、最好的导热材料、网格结构,强度也非常大,这样一种神奇的材料,不仅在未来可以产生出新的产品,改变人类的生活,也非常适合作为科幻文学的题材进行创作。

    中国古动物馆馆长,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员王原则表示,《侏罗纪公园》在古生物学界是非常重要的科幻影片,它几乎完全地改变了古生物学的面貌,对古生物学的推动非常巨大,所以特别希望有像这样的科幻电影,特别希望科普、科幻的作家能够多写古生物的书。“人类从哪里来”是古生物学研究的范畴,而“人往哪里去”是非常符合科幻的问题。王原馆长分享了一些古生物学的素材,他希望这些科研和科普,尤其是含有中国元素的部分,能对科幻有一个新的推动力量。

    全国政协常委、提案委副主任,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赖明分享了他对于未来城市的畅想,他觉得现在城市扩张太快,也许可以想一种方法把城市高效地集中起来,实际上从技术上已经可以成立了。所以今后的城市发展,一个可能是巨型化,另外一种可能就是从固定式朝移动式变化。如果写成一个科幻小说,那么剧情将会怎么发展?在这座城市中,采暖、智能、水、垂直运输体系、横向运输体系、通讯体系都不成问题,但是灾害怎么办?社会的形态会变得怎么样?社会的制度怎么样重新构建?这么多人堆在一起,会带来哪些新的社会问题、疾病问题、健康问题?生态系统、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冲突如何解决?
, 百拇医药
    赖明副主席的想法和抛出的问题立刻引起了全场的讨论,吴欧主编认为这些合理的科学推算,原本就是很好的科普形式,科幻作家可能要构筑一个故事,用情节推动,但科普文章现在就可以开始创作了,也许这些科普文章以后会成为作家的灵感来源。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教授、主任医师于欣从精神科医师的角度,继续了赖明副主席的讨论,他分享了关于人的生物多样性和大脑代偿功能的感想,并提出在科幻文学中可以讨论未来这种多样性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以及如何用大脑代偿功能去适应新的环境。同时于欣教授还对社会结构和人类等级、自我意识和幸福感等问题发表了看法。

    超级细菌,超级耐药菌是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副院长陈代杰的领域。他提出了一个可以思考的问题,再发展100年,或者在一个高密度的人群当中,细菌起到了什么作用?可能会有哪些危害和哪些贡献?动物、植物、微生物构成的共同体怎么样去应对环境?怎么样友好发展?这些也许可以在科幻作品中进行讨论。
, 百拇医药
    从事社会科学的北京大学环境与经济研究所所长、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张世秋认为,人类一直力图去突破我们的某种局限和界限,这实际上是科学一直在做的事情。我们除了关注技术变革本身,还应该关注它带来的社会形势等变化。科幻对读者来讲的意义是满足人们对未来各种可能性的想象和向往,满足人们对于人本的追求,同时也是一种对于人和社会的预警。

    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生理与生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武维华,从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固氮作用讲起,为大家展示了植物的神奇和高效,并由此阐述了他对于未来技术和能源革命的畅想,是否可以有一种模拟植物的生产系统,产生食物和能源等等,这也许可以应用于赖明未来大楼的畅想中,也可以为科幻作家提供新的素材和思路。

    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主席、中科院院士韩启德,分析了医学给生活带来的影响,人类是否能消灭细菌和病毒?如果真的做到了又是否是好事?联系到赖明关于未来大楼的畅想就很有意思了,如果发生传染病有哪几种结局?
, http://www.100md.com
    科幻源自人类的忧患意识

    赖明将科学与科幻的关系作了进一步的思考。他认为在科幻文学中,科学是一方面,对于社会和人的思考是另一方面。

    韩启德认为,所有的科幻文学里面,人最关心的是人的生命,所以把这个元素放进去,把现在关于生物医学发展的一些可能性和一些现在科学解决不了的问题放进去,这才是我们的科幻。

    韩启德认为,科幻应该是对未来的一种担当,是对于人类未来的一种忧患意识。我们畅想的东西在未来技术上能实现到什么程度不是科幻的重点,科幻更重要的是对未来的思考,是科技发展带来的问题。

    多方交流共同收获

    果壳网CEO姬十三认为,在这次沙龙中已经发明了一种新的科普文体,是一种基于想象力的科普文体。它本身可能就是一种科学界交流的拓展训练,是一种基于想象的跨学科交流。如果在这种拓展训练中加入新的规则,比方说,假定的世界观需要更疯狂一点、更极限一点,或者需要有担当,需要有忧患的东西在里面。在这个新的规则下,其实可能产生一些很有趣味的科普作品,既可以跟科幻故事结合,它本身也是科学共同体之间的一种拓展训练成果。

    吴岩也深表赞同,他认为本次沙龙收获了很多科学的思路和想象,并希望有更多机会让科学家传递一些科学设想给科幻作家。

    沙龙的最后,韩启德进行了总结,强调本次沙龙要不忘初心。

    他希望科学家在科幻文学中要起到打基础、提供材料和思路的作用,解决科幻文学的科学问题,“受雇”于科幻作家,而科幻作家则进行故事创作。这次沙龙是为了促进双方进行思想和知识的“碰撞”。韩启德建议未来设立一个平台,促进科学家和科幻作家的交流,提高我国科幻文学的地位。,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