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科普时报》 > 2018.01.26
编号:1937
《上帝的手术刀》一口气读完的科普书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月26日 科普时报 2018.01.26
    

    立铭新作《上帝的手术刀》在正式出版之前,曾拿来书稿请我“审读”。他半开玩笑地表示,“只要我点头,最起码能保证没有大的科学错误”。其实,对于审读书稿,我有些惭愧。虽然在基因编辑领域从事科研工作多年,但我不是个“读书人”,我不读书已经很久了。

    拿着立铭的书稿,我不得不硬着头皮读下去。惊喜的是,我居然一口气读完了,我用亲身经历证明,这是一本可以读完的书!就全书的内容而言,《上帝的手术刀》是一本连接历史与未来的书。在书中,立铭讲述了在过去的100多年里,科学对遗传的秘密孜孜以求的追寻过程。立铭用一种类似于小说的笔法,刻意设置了一些“机关”和“包袱”,让一本知识深奥的科学书呈现出大树下摇着扇子讲故事的悠悠然。

    基因编辑技术走入公众视野,缘起于2015年4月中山大学黄军就实验室进行的一次尝试。黄军就实验室在人类胚胎中利用 CRISPR-Cas9 技术修改了可能导致 β 型地中海贫血症的基因。尽管该实验室使用的是存在缺陷、不能正常发育为成熟胚胎的受精卵,且通过了校内的伦理审查,但因为实验涉及生殖细胞的基因编辑, 在国内外迅速引发广泛争议。正是这一事件,在学术界引发了一场“科学地震”。
, http://www.100md.com
    立铭的著作,正是以此事件为起点,可以看作是这场讨论的延伸。

    公众对基因编辑技术的敏感和忧虑可以理解。对于任何一个突破性技术,公众都会呈现出这样的敏感和忧虑。40多年前,我在斯坦福大学的导师做了重组DNA实验,第一次把一个外源DNA从一个物种里面转移到另外一个物种中去,这在当时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轩然大波。40年之后的今天,我们回望历史,整个现代分子生物学,基本上都是在类似技术上衍生出来的。另外一个伦理的悖论,谁有权利来做这个决定。最好是交给专业,达成一个共识,公众的过分参与和讨论并不会解决问题,反而会渲染争端、放大误会,把一些荒诞的,或许是未来很久才可能发生的事情提前讨论,而这种讨论,很有可能会左右政策的走向。

    公众和专家群体的讨论,在很大程度会规避一些所谓的危险因素,这是毋庸置疑的。很高兴立铭对这一问题的开放态度与我基本一致。立铭用一句诗,总结了他对这一技术前景的看法——青山留不住,毕竟东流去。
, 百拇医药
    立铭在全书的最后一段写道:“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的是,人类对自身和对世界的认识与改造,也许会凝滞,但是似乎从未被逆转。在新世纪的开头十几年,我们已经见证了以锌手指核酸酶、“神话”核酸酶以及以CRISPR/Cas9技术为代表的基因编辑技术,迅速降低了人类改造自身遗传信息的门槛,为人类治疗疾病、预防疾病乃至改善自身特性开启了一扇大门。

    基因治疗未来肯定会走进千家万户,会一个病一个病有希望治疗,但是时间是多少尺度不好说,但是按照我们自己判断,一定是短于我们正常的所谓的化合物药品的研发周期,不应该是十年以上的周期,应该是更短。短到什么程度,还包括法律法规的一些配合,FDA、CFDA的认证。

    另外一个,基因编辑技术,我觉得它能够走进千家万户。有些专家会认为治疗的价格会很贵,很难走进千家万户,其实不是的。我觉得还是有希望的,恰恰是CAR—T的治疗,病人拿出T细胞,把它做成一个流程。基因编辑正好可以在这里可以发力,就是做了一个new car—T,整个过程就是用一类已经编程好的细胞用于几十上百例的细胞,这个价钱一下就可以降下来。

    现在科学的发展加速了,进步的程度比我们想象快很多。未知的东西就是未知的,希望大家保持初心,尊重自己内心的声音。无论如何,在这个人类生命即将被改写的重大历史节点上,我希望你不要错过这样一本书。, 百拇医药(魏文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