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科普时报》 > 2018.08.24
编号:3264
“文”与“理”的交融
http://www.100md.com 2018年8月24日 科普时报 2018.08.24
     ——回望我的科普和科幻创作道路

    □ 叶永烈

    编者按:著名作家叶永烈曾经创作了大量广有影响的科普和科幻作品,在中国科普和科幻史册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章。8月22日,由中国科普研究所、上海市科协、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主办,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上海科技发展基金会、长三角科普创作联盟承办的“叶永烈科普作品研讨会”在上海举行。为此,本报特刊发一组相关文章(分别见1版、3版、5版),以示祝贺 ,并表达我们对叶永烈先生的敬意。

    就创作道路而言,我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

    我的父亲细心地保存了我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毕业的39张成绩报告单(那时候一个学期有好几张成绩报告单),其中第一张小学一年级的成绩报告单是在民国三十四年的,也就是1945年,当时我5岁,写着“读书”(也就是语文)不及格,40分。作文也不及格,也是40分。
, 百拇医药
    父亲还为我保留了我平生收到的第一封信,信封上写着“叶永烈小朋友收”。那是我第一次向报社投稿。1951年4月28日,《浙南日报》(《温州日报》的前身)发表了我的小诗,70个字,“豆腐干”一块,标明“十一岁小学生叶永烈”。这块“豆腐干”的发表,使我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57年,我以第一志愿考上北京大学化学系。“身在曹营心在汉”,我仍怀着强烈的文学梦,写诗、写散文、写小说,但是十篇之中能够有一篇得以发表就算很不错了。促使我走上科普创作之路,是在1958年。这年9月,北京大学地质系、化学系几百名师生奉命前往湖南,帮助大炼钢铁。地质系负责勘查铁矿、煤矿,化学系则担负化验任务。我被分配到邵阳县化验室工作了三个月,在化验员培训班讲授矿石化验知识。自己动手刻讲义。1958年12月23日《邵阳报》上,我发表第一篇科普作品《两种矿物肥料介绍》,署名是“县化验室叶永烈”。回到北京之后,我给北京市科协主办的《科学小报》写科学小品,写一篇登一篇,百发百中。1959年,我发表了50多篇科学小品,编成化学小品集《碳的一家》。这本书稿在1959年9月投寄给上海的少年儿童出版社,于1960年2月出版,成为我平生的第一本书。
, 百拇医药
    《碳的一家》的责任编辑是曹燕芳老师。她当时正在编《十万个为什么》物理分册和化学分册。物理分册很顺利,因为找对了作者,完成了。化学分册请上海师范学校7位化学老师写作,写了一年,交稿了,编辑部摇头,因为写得像教科书。于是曹燕芳让我试写了5 个为什么,非常满意。她把《十万个为什么》化学分册所有题目都寄给我。化学分册出版时,175个为什么用了我写的163个。于是其他分册编辑也纷纷向我约稿。《十万个为什么》第一版共5册,971个“为什么”,我写了326个,占全书的三分之一。

    写《十万个为什么》的时候,我20岁,大三。《十万个为什么》出版时我21岁,是《十万个为什么》第一版最年轻也是写得最多的作者。我从《十万个为什么》第一版一直写到2013年的第六版。迄今《十万个为什么》的总印数超过一亿册。《十万个为什么》成为我的代表作、成名作。

    在完成《十万个为什么》之后,我再接再厉,写出了《小灵通漫游未来》。那时候我21岁。《小灵通漫游未来》迄今发行了400多万册。经我授权、取名于《小灵通漫游未来》的“小灵通”手机用户也达一个亿。
, 百拇医药
    这就是我所说的传奇经历:5岁,小学一年级语文、作文不及格;11岁,发表第一篇作品;20岁成为《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21岁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

    正当我在科普创作上一路顺利、风生水起的时候,却猛然跌入人生低谷。

    在那“大革文化命”的“文化大革命”中,《十万个为什么》被打成“大毒草”。上海成立了由上百家造反派组成的“工农兵批判大毒草《十万个为什么》联络站”。我作为“大毒草”的作者,遭到抄家、批判。我记得,星期六的傍晚,我下班回家,远远就看见家门口上百个人围着看热闹。我还未走近,邻居的孩子就悄悄告诉我:“在抄你的家!”我疾步奔去,原来是厂里的“造反派”在那里抄,而我本人竟然不知道!

    我被“下放”到杭州湾畔的“上海电影系统五·七干校”进行“改造”,种了三年水稻,担任水稻管理员。即使在那样艰难的岁月,我仍不忘初心,坚持写作。我为水稻记日记,写下厚厚一本好几万字的《水稻日记》。日记之前,我写了13首《写在稻叶上的诗》。《水稻日记》记述了我对水稻的仔细观察,从浸种、催芽、落谷、出苗、拔秧、插秧直至成长、分蘖、抽穗、收割、进仓全过程,每天都记。
, 百拇医药
    我还兼任植保员,因为化学出身,配置多少浓度的农药,小菜一碟。我跟害虫打交道,天天关注“虫情预报”。我写了《治虫的故事》一书,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印了1万册。当时写稿没有稿费,出版时赠送50本样书。我在那最困难的岁月,坚持出版了十种科普图书。还写了好多本书,在当时躺在出版社的抽斗里。

    没有想到的是,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78年9月增订再版《治虫的故事》一书,竟然印了100万册。为什么印数那么大?因为各县植保员训练班拿去当教材!1991年6月版台湾谦谦出版社还出版了《治虫的故事》台湾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春风化雨,我的科普创作进入了黄金时代。我的大批科普作品,是在这一新时期创作的。

    在我看来,绝大多数科普作家出身于理工科,不少人是硕士、博士,就其科学素养而言是足够的,关键是加强文学修养。在科普创作中,能写一手富有文采、讲究起承转合的科学小品,是最重要的基本功。《十万个为什么》第一版所以打响,在众多的科普读物中脱颖而出,就是因为走科学小品之路,每个为什么来自读者关心的身边的科学问题,篇幅短小,通俗生动,尺幅千里,富有趣味。
, http://www.100md.com
    对我的创作产生巨大而深远影响的,是苏联著名科普作家伊林。他也是学化学的,但是出自于文学之家,哥哥马尔夏克是苏联著名的诗人,妹妹是小说《古丽雅的道路》的作者。伊林的妻子谢加尔也是儿童文学作家。伊林明确指出,科学文艺就是“用科学全副武装起来的文学”。高尔基称赞伊林具有“简单明白地讲述复杂现象和奥妙事物”的才能。早在中学时代,我就被伊林写的趣味盎然的《十万个为什么》所深深吸引。进入北京大学之后,我认认真真地读了伊林所有的作品及其理论著作《科学与文学》。我的床头贴着伊林照片。在写作《十万个为什么》时,我又一次重读了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这一回重读,是“内行看门道”。伊林擅长用富有文采与诗意的短句,擅长比喻,善于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在我写的《十万个为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伊林风格。后来我开始读高士其的科学小品。我特别喜欢高士其20世纪30年代的科学小品,隽永洗炼,字字矶珠,擅长排比,透露着中国古典文学的浓浓韵味。1962年我拜访了高士其,从此他那身残志坚、顽强拚博的精神深深地鼓舞了我。

    我从最初的“豆腐干”,到了后来做出一块又一块“砖头”。《叶永烈科普全集》就是28块“砖头”。
, 百拇医药
    诗人杜甫《偶题》诗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在我编选《叶永烈科普全集》的时候,大有悔其少作之感。不论与伊林相比,与高士其相比,皆自愧弗如。可惜时光无法倒流,我已经不可能重写这些作品。

    我怀着感恩的心情,感谢当年曾经给予我莫大帮助的少年儿童出版社及曹燕芳老师,感谢已故恩师高士其先生,感谢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上海科普作家协会的大力支持,也感谢四川人民出版社、四川科学出版社花费四年时间推出《叶永烈科普全集》。在这里我要特别提到,在1982年至1983年,当我在中国科普界遭受不公正的“批判”时,在我处境非常艰难的时刻,时任中国科普创作协会秘书长王麦林和上海科普创作协会秘书长李敦厚以及挚友、著名作家童恩正给予了极其可贵的支持和鼓励。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1983年底作为中国科普主力舰的我沉没了,《叶永烈科普全集》第一、第二卷《主力舰沉没》详细记述了其中的是是非非。从1983年之后我不得不忍痛告别科普界,专心致志于创作一块块“文学砖头”,直至最近几年推出长篇小说新著“上海三部曲”——《东方华尔街》《海峡柔情》《邂逅美丽》。正因为这样,《叶永烈科普全集》收入的大体上是我1983年前的作品。也正因为这样,如今尚处于创作高峰的我,把这套28卷的书定名为《叶永烈科普全集》,而不是《叶永烈科普文集》。但是对于许许多多曾经给予我以热情帮助的科普界的朋友们永远铭记在心。

    科普兴,科学兴。科学兴,中国兴。中国的发展,需要千千万万科普作家。期望新一代年轻科普作家后来居上。,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