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不老唯文化,不只是食品……
2月15日,来自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食品科普创作专业委员会、中国起源地文化研究中心、北京市密云区科学技术协会的同志,几乎同一时间走进位于老北京中轴线上的中国书店雁翅楼店,参加乡村饮食与不老文化座谈会。会前的沟通已形成共识:食品,千秋不老唯文化。一番座谈之后,共识更加深化,也更具延展性。
这个规模不大的座谈会,选址于这家书店,是因为座谈的内容与“传播文化,活化文物”有关。雁翅楼,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曾是皇城最北端的屏障,曾用于清代内务府满、蒙、汉上三旗公署。1954年,为疏导北部城区的交通,雁翅楼被拆除。2012年,北京市启动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名城标志性历史建筑恢复工程”,雁翅楼于2014年复建后,在外形和内饰上最大程度地恢复了原貌:黄琉璃瓦覆顶,远观像大雁张开的一对翅膀。2015年开始,雁翅楼用于中国书店的一个分店,24小时营业,成为免费的公共阅读空间,承载传承历史、传播文化的功能。在座谈会的会议桌上,依次摆放8本繁体字线装书,这是2009年中国书店出版社出版的《北京旧志汇刊》,内含《密云县志》。参会者时而查阅这套古籍,时而举例密云区的“不老屯镇”“不老屯村”“不老湖”等地名、湖名,时而谈及密云的“不老养生宴”“贡梨之乡”……
, 百拇医药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食品科普创作专业委员会的科普作家认为,深入探究乡村饮食与不老文化的历史渊源、传承过程、创新发展,推出相关研究成果,并以此为素材进行食品科普创作,有利于拓展食品科普创作的深度和广度,提高食品科普创作的原创性,促进包括“农家乐”在内的乡村经济发展。
中国起源地文化研究中心的同志也很看好食品起源地文化与不老文化结合起来进行研究,通过探寻食品起源,增强文化自信,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饮食文化,对于现代快节奏生活的人们来说,回味温馨,也更利于吃出健康,吃出文化。
密云区科学技术协会的同志介绍了当地发展乡村饮食业和开展不老文化研究的情况。密云区历史悠久,6000年前已有人类聚居,4000年前已建成北京历史上最早的古城“共工城”,1600年前已建立县制。区内不仅有以“不老”命名的镇名、村名、湖名、宴名,不老文化研究也源远流长,颇有建树。
这个座谈会在下午下班的时候结束了,可从离开2楼会议室到走出雁翅楼大门,乡村饮食与不老文化的话题一直在继续,而且还有一个令人意外且值得记录的“花絮”:
, 百拇医药
当挽留密云区科学技术协会邢先生吃罢晚饭再走时,他急匆匆从棉袄内侧的衣兜里掏出袖珍本《伤寒论》——东汉医圣张仲景所著中医经典,恳切地谢绝道:“趁天亮,车上还要看这个。”原来,邢先生在中国农业大学毕业后,加入第一批大学生“村官”队伍,现在从事科学普及工作。从农业科普到食品科普,都有中医药的元素,这让他越来越坚定地认为,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与防治以及养生康复的一门医学科学,也就成了铁杆的“中医粉”。有人以为他是刚从雁翅楼书店买的这本书,他不容置疑地再次掏出这本“众方之祖”,果然是一本在衣兜里磨出了毛边的旧书,书里还有读书时留下的陈旧的笔迹。他说:“我想把它背下来。这个书店我还会来,古籍、旧书真多,真好。”
在这家24小时不打烊的书店门前道别时,是正月十一,我想起了人民日报正月初七发表的一篇时评文章《春节,让我们的文化青春不老》,我也在想:千秋不老唯文化,不只是食品……
(作者系中国药膳研究会副会长兼民族药膳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食品科普创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http://www.100md.com(单守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