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南极大陆在召唤
那是一次我国南极考察史上的壮举,无论是航行、建站过程中遇到的艰难险阻、惊心动魄,还是南极大陆的迤逦风光;不管是我们“南极人”的奋斗拼博,还是团队里发生的有趣故事,都让我终身难忘,历历在目……
王子怀/口述 张 静/整理
回望南极
编者按:
皑皑白雪,湛蓝海水,高耸冰川,以及成群的企鹅,这或许是我们每个人脑海里所构想的南极。然而,对于这片遥远而神秘的大陆,我们真的了解多少?
今年恰逢我国南极中山站“三十而立”,《科普时报》特邀85岁高龄的老“海洋人”、原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船舶飞机处处长王子怀,亲身讲述自己30年前有幸随“极地”号远航、建立中山站这一南极考察史的壮举,由张静(退休前为原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信息中心党委书记)整理,从本期开始陆续刊登,以飨读者。
, 百拇医药
上世纪70年代末,国家海洋局(现自然资源部海洋局)提出,要“查清中国海,挺进三大洋,登上南极洲”。在百废待兴的情况下,为实现“登上南极洲”这个宏伟愿望,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们买来了一条芬兰旧货船,把它改造成可赴南极的“极地”号考察船。身为北海分局船舶飞机处处长的我,因为全程参与了“极地”号的改装工作,被任命全程跟随改装后的“极地”号船首航东南极,建立“中山站”。
由于历史上封建时代的长期闭关自守,我国一直没有涉足南极,直至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历史大潮奔涌向前,我们才决心涉足南极。1981年,我国成立了南极考察委员会;1984年,我国第一次派船进行南大洋考察,并于1985年在乔治王岛建立了第一个南极考察基地——南极长城站。但是,长城站只是建立在南大洋南极圈的边缘乔治王岛,距离南极大陆还十分遥远。1988年,我国决定扬帆万里,远渡重洋,抵达南极大陆,并在拉斯曼丘陵建立第二个南极科学考察基地——南极中山站
为了完成首航东南极的任务,满足相应技术要求,“极地”号船的改装工程十分艰巨繁复,工程技术人员前后花费了近两年的时间,付出了艰辛劳动。1988年秋,“极地”号终于改装成功。
, 百拇医药
为了保证安全远航,我对这次任务的航程与航线作了了解:第一阶段,由青岛港起航,经澳大利亚霍巴特港抵达东南极普里兹湾,航程8720海里,约耗时30多天;第二阶段:建立中山站,在普里兹湾向拉斯曼丘陵运送建站物资,并建成中山站,约需时间60天;第三阶段,返航:由普里兹湾经澳大利亚费里曼特尔港、新加坡港回到青岛港,约40多天。为了确保航行安全,我带足了“极地”号船的有关技术资料,以备及时排除和修复船只在航行中出现故障和险情。
这次赴东南极的考察队共116人,考察队的领导班子很过硬。临时党委的主要成员有:书记陈德鸿,时任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队长郭琨兼为临时党委副书记。
郭琨队长有条不紊地指挥着各项建站准备工作,这位当年已经50多岁的高级工程师瘦瘦的,中等个子,精力充沛、精明强干。他1962年毕业于哈尔滨军工大气象系,时任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办公室主任,1985年担任南极长城站站长,指挥领导了长城站的建站工程。现在他又领导大家去东南极建造我国第一座位于南极大陆的科学考察站。大家对他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和精明的组织领导能力十分敬佩和信任。“极地”号船的船长是当年仅38岁的魏文良同志。
, 百拇医药
考察队中的科学技术人员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各行各业都有:有机械、大地测量、环境地球化学、构造地质、海洋物理以及水文、气象等等各学科的专家,还有铁路桥梁、船舶修造、机电设计制造方面的教授、高级工程师以及钳工、木工、铆工、机械设计等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另外还有广播电视和报社的记者、电视剧组演员、医务人员。其中40%都是北海分局具有相当远航经验的船员。队员平均年龄为38.9岁。其中年龄最大的58岁,最小的22岁,我和他们都很熟悉。
队员们通过集训集开始备航了。“极地”号船开始装载物资。其中单单为航行和中山站越冬准备的轻、重柴油就装了1000多吨。另外有建站用的集装箱、各种金属材料、器材设备、科学考察队用的仪器设备、卸货用的浮码头、小型运输船、驳船,以及队员的生活补给等。
我原以为装载工作相对是一件比较简单的事,其实不然,这里边学问大着呢!什么货物先上,什么货物后上,什么货物放在船的底部,什么货物放在船的上部,各个货舱该放多少货,都要经过周密计划和精确计算,以保持船只平衡和重心的稳定,否则就会影响船舶的航行安全。
一切准备就绪,队员们怀着为“登上南极洲”作贡献的使命感,满腔热情地等待着启航命令。, 百拇医药
王子怀/口述 张 静/整理
回望南极
编者按:
皑皑白雪,湛蓝海水,高耸冰川,以及成群的企鹅,这或许是我们每个人脑海里所构想的南极。然而,对于这片遥远而神秘的大陆,我们真的了解多少?
今年恰逢我国南极中山站“三十而立”,《科普时报》特邀85岁高龄的老“海洋人”、原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船舶飞机处处长王子怀,亲身讲述自己30年前有幸随“极地”号远航、建立中山站这一南极考察史的壮举,由张静(退休前为原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信息中心党委书记)整理,从本期开始陆续刊登,以飨读者。
, 百拇医药
上世纪70年代末,国家海洋局(现自然资源部海洋局)提出,要“查清中国海,挺进三大洋,登上南极洲”。在百废待兴的情况下,为实现“登上南极洲”这个宏伟愿望,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们买来了一条芬兰旧货船,把它改造成可赴南极的“极地”号考察船。身为北海分局船舶飞机处处长的我,因为全程参与了“极地”号的改装工作,被任命全程跟随改装后的“极地”号船首航东南极,建立“中山站”。
由于历史上封建时代的长期闭关自守,我国一直没有涉足南极,直至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历史大潮奔涌向前,我们才决心涉足南极。1981年,我国成立了南极考察委员会;1984年,我国第一次派船进行南大洋考察,并于1985年在乔治王岛建立了第一个南极考察基地——南极长城站。但是,长城站只是建立在南大洋南极圈的边缘乔治王岛,距离南极大陆还十分遥远。1988年,我国决定扬帆万里,远渡重洋,抵达南极大陆,并在拉斯曼丘陵建立第二个南极科学考察基地——南极中山站
为了完成首航东南极的任务,满足相应技术要求,“极地”号船的改装工程十分艰巨繁复,工程技术人员前后花费了近两年的时间,付出了艰辛劳动。1988年秋,“极地”号终于改装成功。
, 百拇医药
为了保证安全远航,我对这次任务的航程与航线作了了解:第一阶段,由青岛港起航,经澳大利亚霍巴特港抵达东南极普里兹湾,航程8720海里,约耗时30多天;第二阶段:建立中山站,在普里兹湾向拉斯曼丘陵运送建站物资,并建成中山站,约需时间60天;第三阶段,返航:由普里兹湾经澳大利亚费里曼特尔港、新加坡港回到青岛港,约40多天。为了确保航行安全,我带足了“极地”号船的有关技术资料,以备及时排除和修复船只在航行中出现故障和险情。
这次赴东南极的考察队共116人,考察队的领导班子很过硬。临时党委的主要成员有:书记陈德鸿,时任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队长郭琨兼为临时党委副书记。
郭琨队长有条不紊地指挥着各项建站准备工作,这位当年已经50多岁的高级工程师瘦瘦的,中等个子,精力充沛、精明强干。他1962年毕业于哈尔滨军工大气象系,时任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办公室主任,1985年担任南极长城站站长,指挥领导了长城站的建站工程。现在他又领导大家去东南极建造我国第一座位于南极大陆的科学考察站。大家对他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和精明的组织领导能力十分敬佩和信任。“极地”号船的船长是当年仅38岁的魏文良同志。
, 百拇医药
考察队中的科学技术人员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各行各业都有:有机械、大地测量、环境地球化学、构造地质、海洋物理以及水文、气象等等各学科的专家,还有铁路桥梁、船舶修造、机电设计制造方面的教授、高级工程师以及钳工、木工、铆工、机械设计等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另外还有广播电视和报社的记者、电视剧组演员、医务人员。其中40%都是北海分局具有相当远航经验的船员。队员平均年龄为38.9岁。其中年龄最大的58岁,最小的22岁,我和他们都很熟悉。
队员们通过集训集开始备航了。“极地”号船开始装载物资。其中单单为航行和中山站越冬准备的轻、重柴油就装了1000多吨。另外有建站用的集装箱、各种金属材料、器材设备、科学考察队用的仪器设备、卸货用的浮码头、小型运输船、驳船,以及队员的生活补给等。
我原以为装载工作相对是一件比较简单的事,其实不然,这里边学问大着呢!什么货物先上,什么货物后上,什么货物放在船的底部,什么货物放在船的上部,各个货舱该放多少货,都要经过周密计划和精确计算,以保持船只平衡和重心的稳定,否则就会影响船舶的航行安全。
一切准备就绪,队员们怀着为“登上南极洲”作贡献的使命感,满腔热情地等待着启航命令。,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