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急诊室故事》到达医晓护
(上接第一版)
“你不做,自然有别人抢着做。如果医护人员能自己产生内容,再传播内容,那受众看了心里才能有谱。”王韬说,当前健康传播学的明显遗憾就是,许多信息的来源并非专业医护人员,而平台往往只关心传播效果,挖空心思让更多人点开阅读,对内容缺乏把控,也没有专业能力去把控。而这,正是王韬提出的“医学传播学”所努力改变的。
打造一个创作运营均为在职医护人员利用业余时间的医学科普平台,在医学传播领域是个创举。王韬很快将想法付诸实践,“达医晓护”平台应运而生。他团结了全国20多个省市二三百名志同道合的医学专家,内容源源不断地被“生产”出来。目前,“达医晓护”保持了每天更新的记录,年原创作品500部,阅读总量超过两亿人次。
医学专家们把控内容,王韬则在渠道上下功夫。除了微信公众号,“达医晓护”在人民网、中国网、新华每日电讯、 科普时报等主流媒体上都有平台,年轻人扎堆的知乎、微博等也没有“放过”,成了一个真正的全媒体医学科普平台。
, 百拇医药
在王韬看来,平台只是媒介,他并不在乎微信公众号上“粉丝”的数字,而更在意“达医晓护”这一品牌的价值和公信力。“互联网时代,平台更迭的速度非常快,公众号或许也终有被取代的那天,到时候粉丝数量就没有意义了。”王韬说。
“达医晓护”的成功没有让王韬停滞不前,他仍在继续探索。王韬说:“达医晓护和所有公众号平台一样,是纯知识输出型,受众读文章、看视频,缺少和医护人员的互动。”这一想法,促成了另一平台——“智慧医典”上线。
通过“智慧医典”,受众可与专业医护人员展开简单的问答,对各类疾病的防治形成初步的了解。同时,平台上会定期更新各类调查问卷,例如“公民健康科学素质调查”“你有没有骨质疏松风险?快来测一测”等。你可以看到自己获得的分数、打败了朋友圈中多少小伙伴,既学到了医学科普知识,同时实现了传播。而医院则可以通过这些问卷获得大量数据,展开流行病学的分析和研究,造福社会。
本就工作繁重的医护人员,是否还应该在百忙之中投身科普工作?面对这样的疑问,王韬认为,以往医疗领域从未把传播视为一种科研工具,但实际上,把科普做好对于医学的临床工作大有益处。“从广义上说,科普有助于提高公众的医学素养,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比单纯的看病意义更大。而对于医护人员个人,各学科交叉融合有助于提升科研的视野和宽度,促进他们的学术研究。”王韬说。
为了让医护人员认识到科普的重要性,提高传播能力,王韬目前的另一项工作,是构建一门“医学传播学”课程,这在国内也是一大创举。
“以往的医学科普更多是活动化,比如组织了一场咨询,开设了一堂讲座,很少去发掘医学科普的学术内涵。”王韬说,好的医学科普应该构建从选题、实施、到评价和反馈的学术闭环。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再由理论指导实践。
据悉,王韬团队开设的“医学传播学”课程,已申请成为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下学期的选修课程之一,并已经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建成了“医学传播学教学示范点”。未来,或许会有一批受过专业培训的医护人员,开启医学科普的新时代。, 百拇医药
“你不做,自然有别人抢着做。如果医护人员能自己产生内容,再传播内容,那受众看了心里才能有谱。”王韬说,当前健康传播学的明显遗憾就是,许多信息的来源并非专业医护人员,而平台往往只关心传播效果,挖空心思让更多人点开阅读,对内容缺乏把控,也没有专业能力去把控。而这,正是王韬提出的“医学传播学”所努力改变的。
打造一个创作运营均为在职医护人员利用业余时间的医学科普平台,在医学传播领域是个创举。王韬很快将想法付诸实践,“达医晓护”平台应运而生。他团结了全国20多个省市二三百名志同道合的医学专家,内容源源不断地被“生产”出来。目前,“达医晓护”保持了每天更新的记录,年原创作品500部,阅读总量超过两亿人次。
医学专家们把控内容,王韬则在渠道上下功夫。除了微信公众号,“达医晓护”在人民网、中国网、新华每日电讯、 科普时报等主流媒体上都有平台,年轻人扎堆的知乎、微博等也没有“放过”,成了一个真正的全媒体医学科普平台。
, 百拇医药
在王韬看来,平台只是媒介,他并不在乎微信公众号上“粉丝”的数字,而更在意“达医晓护”这一品牌的价值和公信力。“互联网时代,平台更迭的速度非常快,公众号或许也终有被取代的那天,到时候粉丝数量就没有意义了。”王韬说。
“达医晓护”的成功没有让王韬停滞不前,他仍在继续探索。王韬说:“达医晓护和所有公众号平台一样,是纯知识输出型,受众读文章、看视频,缺少和医护人员的互动。”这一想法,促成了另一平台——“智慧医典”上线。
通过“智慧医典”,受众可与专业医护人员展开简单的问答,对各类疾病的防治形成初步的了解。同时,平台上会定期更新各类调查问卷,例如“公民健康科学素质调查”“你有没有骨质疏松风险?快来测一测”等。你可以看到自己获得的分数、打败了朋友圈中多少小伙伴,既学到了医学科普知识,同时实现了传播。而医院则可以通过这些问卷获得大量数据,展开流行病学的分析和研究,造福社会。
本就工作繁重的医护人员,是否还应该在百忙之中投身科普工作?面对这样的疑问,王韬认为,以往医疗领域从未把传播视为一种科研工具,但实际上,把科普做好对于医学的临床工作大有益处。“从广义上说,科普有助于提高公众的医学素养,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比单纯的看病意义更大。而对于医护人员个人,各学科交叉融合有助于提升科研的视野和宽度,促进他们的学术研究。”王韬说。
为了让医护人员认识到科普的重要性,提高传播能力,王韬目前的另一项工作,是构建一门“医学传播学”课程,这在国内也是一大创举。
“以往的医学科普更多是活动化,比如组织了一场咨询,开设了一堂讲座,很少去发掘医学科普的学术内涵。”王韬说,好的医学科普应该构建从选题、实施、到评价和反馈的学术闭环。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再由理论指导实践。
据悉,王韬团队开设的“医学传播学”课程,已申请成为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下学期的选修课程之一,并已经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建成了“医学传播学教学示范点”。未来,或许会有一批受过专业培训的医护人员,开启医学科普的新时代。,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