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科学人》:真实的力量
由人民日报社资深科技记者赵永新撰写、中国科协名誉主席韩启德先生作序的《三代科学人》一书,近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新中国成立至今,从钱学森、屠呦呦到王晓东、施一公,从邵峰、李文辉到颜宁到许晨阳,是什么样的初心促使他们走上共同的科学之路?在看不见尽头的漫漫长夜中,是什么激励他们勇毅独行、迎来黎明的曙光?又是什么,能让这些智商超常的人自愿选择常人难理解的鼓噪乏味,并乐在其中?除了科学上的探索,他们在忧虑什么、期盼什么?
《三代科学人》一书,或许能告诉我们一些答案。《三代科学人》收录了新中国成立至今的21位科学家的故事,包括:钱学森、师昌绪、吴良镛、闵恩泽、朱光亚、屠呦呦、徐凤翔等7位科学前辈,邓兴旺、王晓东、俞德超、王印祥、施一公、朱健康等6位中年俊杰,以及张宏、李文辉、隋建华、邵峰、罗敏敏、颜宁、刘颖、许晨阳等8位后起之秀。
, 百拇医药
我认识赵永新同志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却印象深刻,有“同道”之感。交往中我能感受到:他是一位非常勤奋、敬业的科技记者。
2007年之前,赵永新主要采访环保新闻,曾在2005年第一个报道了圆明园湖底铺设防渗膜事件。2007年之后他转到科技领域,一干就是十多年。期间,除了用真名采写过《我只有三分之一时间做科研》《基础研究有什么用》等深度报道,他还以“柏木钉”的笔名发表了一百多篇针砭时弊的科技短评,如《还有多少×××之父》《莫让“零容忍”变成零作为》《院士代表最高水平吗》《别把科学家逼成会计》等,笔带锋芒、切中要害,读后发人深思、令人警醒。近两年,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赵永新用“柏木钉”的笔名在微信公号“知识分子”上发表了多篇科技长文,如《跟班式科研 误己误国》《引进诺奖得主?别闹了》《基础研究不能大跃进》《“以帽取人”“按帽论价”:“帽子大战”几时休?》等。这些文章在科技界产生了广泛共鸣,有的还得到中央领导的批示,对于澄清错误认识、纠正科研误区、净化学术空气等,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百拇医药
但是,当前段时间他转来《大地星辉》的书稿、希望我写篇序言时,我却有些犯难:书中所写的科学家,不管是钱学森、朱光亚、屠呦呦等科学前辈,还是王晓东、施一公等中年俊杰,还是颜宁、许晨阳等科学新星,此前对他们的报道已有很多,有的科学家还有单行本传记——他还能写出什么“花”来呢?
我抱着怀疑的心态翻看下去,却慢慢被吸引住了。看着看着,我脑海里跳出5个字:真实的力量。
“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鲁迅先生的这句话,道出了真实的可贵。真实,不仅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写人叙事的基本要求。让人遗憾的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许多记者采写的科学家往往有脸谱化、概念化之嫌,让人感觉不那么真实。这就容易让读者产生审美疲劳,不愿看、不爱读,甚至对被“典型化”的科学家敬而远之。
赵永新笔下的科学家,则鲜活生动、真实感人,让人觉得可亲可近、可爱可敬。不管是好管闲事的师昌绪、诗意充盈的徐凤翔,还是有股子虎劲儿的邓兴旺、上课爱谁懒觉的朱健康;无论是严谨冷峻的邵峰、朴实无华的李文辉,还是活泼率真的颜宁、沉醉于数学王国的许晨阳,读后都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
, http://www.100md.com
这种真实感,既因为作者采访深入、观察细致、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也源自作者“让事实说话”的写作风格。我能感觉到,赵永新在描写人物时不是主题先行、从概念出发,而是从自己采访得到的丰富资料和切身感受出发,通过有趣的故事、生动的细节,用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这样,他笔下的科学家就避免了概念化、雷同化,各自的音容笑貌、喜怒爱憎、性情品格跃然纸上。
同样让人动容的,是这些科学家真挚、浓厚的家国情怀。爱国,是古往今来所有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共同底色;作为人类文明创造者和社会发展推动者的科学家群体,更是如此。正如王晓东所说:“作为一名华人科学家,无论走到哪里、有多大成就,祖国还是祖国。”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冲破重重阻挠、辗转回国效力的老一辈科学家,还是改革开放后出国留学、又回国创新创业的中青年科学家,还是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穷其一生、苦心钻研的“三无”科学家,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科学报国的真谛,传承着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薪火。
特殊的工作性质,决定了科学家是一个相对独特的群体。不管是探究未知的知识黑洞还是求解重大的技术难题,不管是从事新药研发还是选育作物新品种,都面临局外人难以想象的重重挑战。这既需要虽九死其尤未悔的勇气和毅力,更需要“爱吾师更爱真理”的认知和追求。不盲从、不唯书、不唯上、不汲汲于名利,以独立思考、理性质疑、求真求实为要旨的科学精神,理应成为全体科研人员主动遵从、努力躬行的职业操守。当前,我国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日益繁盛、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和公众生活关系日益紧密,科技界既存在一些久治不愈的沉疴,也面临一些始料不及的新挑战,倡导、弘扬科学精神就更显其重要。在这方面,书中的科学家们做出了表率,他们所发出的提醒、警示值得倾听。
, 百拇医药
从更大的视野看,科学家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份子。本书中所写的这些科学家,无疑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他们之所以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非凡的成就,既有各自的“独门绝技”,也有共同的“武林大法”。职业不同、道理相通,这些科学家的求学之路、治学之法、做人之则、修身之道,对各行各业的读者都会有所启迪。
值得一提的,作者还为每位科学家挑选了多幅照片。其中,有的由科学家本人及其子女、单位提供,有的是作者本人所拍,许多照片还是第一次“公开亮相”。这些富有历史感的照片,为我们认识、了解这些科学家打开了另外的窗口。
实事求是地讲,这本书的缺憾也很明显。由于篇幅所限等原因,有的只记录了科学家的某个时期或某些侧面,读完感觉不解渴、不过瘾。好在,可以看得出,赵永新与其中的许多科学家交往颇多,积累了大量资料,好多内容没有在本书中呈现。希望他继续做“有心人”、再接再厉,今后能写出内容更全面、更丰富的科学家传记。
以上只是我个人在读本书过程中的几点感想,写下来与读者朋友分享。有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信读者看完会有自己的感悟。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名誉主席), 百拇医药(□ 韩启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