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科普时报》 > 2019.08.20
编号:6626
从7到1000 朱鹮是如何实现生存跨越
http://www.100md.com 2019年8月20日 科普时报 2019.08.20
     自然观察

    7与1000,本是两个平凡的数字,而对于朱鹮来说,这两个平凡的数字背后却凝结了一个家族的兴亡史。1981年残存的7只朱鹮在生死线间苦苦挣扎的场景还依稀可见,转眼数十年间,朱鹮已然壮大到1000多只,成为濒危物种由危转安的典范“家族”。

    那么,朱鹮家族是如何实现生存跨越?

    朱鹮家族有着辉煌的历史,其生存史有6500万年之久,是鸟类中闻名遐迩的“活化石”。春秋时期就因过人的美貌而被载入赫赫有名的《禽经》中,“赤玉雕成彪炳毛,红绡剪出玲珑翅”描摹出其优雅的飞翔姿态。其大小与雁相似,腿细长而纤瘦,体态之美比丹顶鹤不遑多让。羽毛鲜艳,体态优美。通体覆盖洁白色的羽毛,头、羽冠和两翅渲染上艳丽的粉红色,头颈部的羽毛伸长形成下垂的冠羽,金黄色虹膜,火红鲜亮的脚掌。俏丽的外形令朱鹮家族一时风光无限。

    然而物极必反,盛极而衰。延续千年的朱鹮家族也没有逃脱一朝没落、濒临灭绝的兴衰魔咒。伴随气候环境的变化,干燥与寒冷使得适合朱鹮筑巢的阔叶栎类树种分布面积骤然缩减;而气候变干也使得环境的湿度减小,水域面积逐渐缩小,朱鹮家族捕食场所大幅度减小;更加糟糕的是人类的扩张也在不断压缩朱鹮的生存空间,水土流失、水位降低、植被严重破坏、农药和化肥的应用加剧了朱鹮家族的生存困境。不过数载,曾经盛名天下的朱鹮鸟便难觅踪迹。
, http://www.100md.com
    残存的朱鹮踉跄逃入深山,在恶劣的环境中与死亡展开殊死较量。为了躲避天敌的追杀,朱鹮选择高大的马尾松、栓皮栎和油松筑巢,营巢的平均高度高达19米;在森林中寻找靠近水源的筑巢地,为越冬与夏季繁殖储备充足的事物。历经千辛万苦,7只朱鹮鸟最终带着全族人的希望在峰峦险峻中顽强的活了下来!它们蛰伏以待,在逆风中努力求得一丝生机。朱鹮鸟挣扎在生死线的同时,人们也没有忘记寻找它们。研究所的科学家踏遍了祖国大半河山,终于在1981年洋县姚家沟发现了世界上仅存的这7只朱鹮。朱鹮保护事业的大幕也在家族的自救与人力救援并进间拉开。

    繁衍向来关乎种族的兴盛,面对人丁凋零的现状,族中姑娘大胆的提出了“二胎政策”。在蛰伏修养的十余年间,7只朱鹮自然繁育了12窝雏鸟,产卵31枚,出壳20只,成活出飞于自然界中18只。可谓硕果累累,成效卓著。

    人力救助也同时展开。根据朱鹮鸟的生存现状,人们发现单一的手段难以起效,最终“私人订制”出以就地保护为主,同时开展易地保护的双重朱鹮拯救计划。
, 百拇医药
    在就地保护阶段,当地成立了朱鹮保护机构,胜任起朱鹮“奶妈”的角色,从“食住行”方方面面呵护着朱鹮顺利成长。对朱鹮觅食地进行改造,通过增加冬水田面积和人工投食的方法来改善朱鹮觅食地的面积和质量;对栖息地林木展开保护,以保证朱鹮正常的繁殖和夜宿,同时对朱鹮家族繁殖期进行昼夜看护;为控制环境污染,政府甚至颁布了“禁止在朱鹮活动区使用农药、化肥的规定”。

    否极泰来,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朱鹮数量由当初仅分布在狭窄山林中的7只,发展到目前的1000只左右的种群。朱鹮家族与人类携手在逆风中奋斗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最终实现了这场艰苦卓绝的生存跨越,有着“东方宝石”美誉的朱鹮鸟重现蓝天。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业科学数据中心),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