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科普时报》 > 2019.10.25
编号:801
别让“SCI至上”成为科研拦路虎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0月25日 科普时报 2019.10.25
     科苑视点

    在国内学术界,有一个神奇的东东,它既是衡量一位学者学术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职称评定、项目申请、项目验收的重要考量因素,同时它还决定了研究生能否毕业,以及在职职工是否能晋升等标准……话说到这儿,很多人应该猜出它是什么了!

    没错,就是SCI,全称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于1957 年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办。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而其中以 SCI 最为重要。

    不难理解,SCI最主要的功能是检索工具,另一个功能是期刊评价。通俗点来讲,SCI只是一个工具而已。当然,这是它在国外学术界的定义,而其神奇之能则是国内学术界赋予的。

    在国内学术界,“SCI至上”基本上已有广泛“共识”,被SCI索引收录的期刊所刊登的论文,在教育科研管理与评价体系里占据绝对支配地位。SCI俨然成了科学计量学的代名词,给大众一种“科学不是学问,SCI才是学问”之惑。
, 百拇医药
    日前,《中国科学报》一篇《为何要坚决扭转“SCI至上”局面》的文章引发广泛关注,其坦言“SCI至上”已经导致广大教育科研人员把工作的主要精力和目标放在了发表SCI论文上,给国家教育科技事业带来的不良后果已日趋显现。

    文章作者从“SCI至上”对于工程科技领域的发展极为不利,“SCI至上”妨碍了其他优秀学术成果被发现及推广,以及“SCI至上”会导致国家教育科研资源大量流失或浪费等几个方面,逐条点评“SCI至上”给我国教育科技事业带来的影响。同时作者也坦承,呼吁改变学术评价中的“SCI至上”问题,绝非简单否认SCI论文的价值。摒弃“SCI至上”,正是为了使关于科学技术发现发明、有实质贡献的SCI论文受到重视,同时为了各种类型的优秀学术成果同台合作与竞争,以期为国家教育科技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通读全文,深感作者的论述有理有节,且发人深省。

    国内为何会出现“SCI至上”现象?
, 百拇医药
    缺乏权威的论文评价体系是其一,而教育科研机构的管理者们出于管理和考核的需要,将国内各种学术评价都与SCI评价数据挂钩则是根源。

    正是因为与各种利益交织在一起,我国学术界在SCI期刊上发布的论文数量越来越多。2016年世界最大学术出版商数据库显示,其收录的中国论文数首次超越美国,国际上第一次正式承认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科研论文产出国。

    然而,数量多并不代表质量高。另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是:中国自1996~2017年发表的所有文章的篇均引用次数只有7.64次,在世界239个国家和地区中仅排在198位。而在这一相同的统计数据里,美国是24.25次(排名15),英国的21.84次(排名23),日本15.38次(排名76)。

    数据的比对之下,对于国内学术界而言,这绝对是一个大写的“尴尬”!

    其实,尴尬也并不是不能化解。目前,国外用SCI的论文数和被引数来作为评价指标的时候,大多数用来评价一个国家或一个机构的情况,不会用来评价某个人或某篇论文。而我们国内现在把这个评价变为唯一指标,这不免让人在对SCI越来越排斥的时候,还是要刻苦钻研怎样才能多发几篇SCI论文。

    症结很明显,当然想完全根治也不易。

    当前,我国正处在科技发展的黄金时段,国家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各行各业都在追求创新。广大科研工作者都非常在意自己的科研方向和学术生涯,也更需要管理机构给自己一个更加客观和公正的定位。短时间内,让国内学术界完全去SCI化肯定不可行,唯望高校和科研机构都能弱化SCI数量,更加注重理论与实际应用的创新性与新成果,徐徐图之。当然,广大科研工作者自身也要做到不忘初心,走好走正自己的科研之路。

    对于SCI而言,SCI期刊更应多回归学术成果展现、交流功能,SCI工具则更多回归论文检索、分析等科学计量功能,从而让科学归科学,SCI归SCI!, http://www.100md.com(陈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