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黑土地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东北黑土区是国家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目前东北粮食年产量占全国22.3%,商品率占全国的1/3以上,是国家粮食的“压舱石”。
然而,仅有垦殖百余年历史的东北黑土地,因高强度的开发利用和掠夺式经营,使其发生严重退化,现有60%以上的旱作农田发生了水土流失,平均黑土层厚度已由20世纪50年代60~80厘米下降到如今的20~40厘米,导致约有10%的黑土地消失,每年仅因土壤侵蚀造成全年粮食减产高达14.7%,严重威胁我国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
作为土壤侵蚀癌症表现的农田沟蚀严重,损害农田生态系统,每年因沟蚀损毁耕地数量约占耕地总面积0.5%,农田侵蚀沟的发展一方面使“黑土地破碎了”阻碍农机作业,另一方面耕地数量减少了,影响粮食生产。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缺乏有效的调控技术,黑土地土壤退化呈继续恶化的发展态势,是我国惟一仍呈退化加重的农田生态系统,从而导致粮食产能可持续发展受到损害;如不加以及时保护黑土地,其结果将导致黑土资源承载力下降,区域生态环境趋劣,抵御自然灾害能力降低,极大削弱区域粮食生产能力和区域生态功能。
为了做到“黑土地不减少,不退化”和保障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和国家粮食安全,建议启动黑土退化程度现状清查和黑土地实施工程项目的效果评价工作,设立黑土退化对国家粮食安全风险评估,以及黑土复合侵蚀防控关键技术等事关黑土地保护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问题研究。
我国东北黑土区耕地总面积已达到4.55亿亩,但是,百余年高强度掠夺式农业经营,黑土发生了严重侵蚀退化,黑土生产力降低,对粮食生产造成致命伤害。
进入二十一世纪,国家和省级先后启动了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黑土地保护一系列工程项目。然而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由于科学研究滞后于生产实践,使相当工程项目实施效果不佳,难以回答要保护“黑土地不退化和不减少”应采取哪些关键技术等重大问题。为此,亟待启动黑土地实施工程项目的效果评价工作。
但是,由于我国黑土区不同于其他水蚀区,土壤侵蚀具有年内交替进行和多外营力(水力、风力、重力和冻融等)复合叠加的侵蚀特征,导致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难度大,影响了治理工程的实施效果。尤其是,我国现有农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和模式大多是针对单一侵蚀营力,还不能直接应用于黑土区多营力复合侵蚀的调控。因此,迫切需要联合攻关开展黑土复合侵蚀防控关键技术体系研究。
(作者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二级教授), 百拇医药(郑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