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迷魂阵”中艰险航行
王子怀/口述 张 静/整理
初遇冰山。
到达南极普里兹湾。
回望南极
“冰山,前方有座冰山!”1988年12月中旬的一天傍晚,突然有人高呼着。
果然,当我们跨过南纬60°进入极区时,在船的左舷前方看到了一座晶莹闪亮的小冰山。它有如端坐在冰船上的“白雪公主”,迎接着从遥远古国风尘仆仆而来的“极地”号。
因为是第一次看到冰山,大家都欣喜不已,没过多久,又有一群大小不等的冰山悠然自得地漂来。它们就像一群白色的流浪汉,满不在乎地在海上漂泊流浪。且形态各异,大的形似埃及金字塔、上海虹口体育馆或银色的军舰;而小的则有梯形、桌形、月洞形等,千奇百态,争奇斗艳,特别令人惊喜的是,有一座小冰山上或站着、或躺着几只憨态可掬的阿德雷企鹅,它们用圆又亮、好奇心十足的小眼睛,毫不惧怕地盯着我们。这时,队员们才意识到:大家真的是来到了以冰山和企鹅著称的企鹅王国!
, 百拇医药
冰山是南极的“特产”。南大洋的冰山多半是从陆缘冰分离出来的。在南极地区,陆缘冰的总面积暖季达93万平方公里。而由陆缘冰分离出来的冰山大小不一,它们随着海流的方向移动,或孤身只影,或成群结队。
其实,海面上的每一座冰山,只是整座冰山体积的一小部分,约占整个体积的六分之一或七分之一,其余大部分都浸没在海里。未见冰山之前,我总以为它们都是晶莹雪白的颜色,可现在才知道,由于阳光的折射和冰山各自的密度不同,其有时会呈现出蓝宝石般的光芒,到了傍晚时分,太阳的霞光又会赋予它们金灿灿的色彩,奇异而又美不胜收。美丽的冰山在陶冶我们心情的同时,又给大家单调的航海生活带来了新奇感。
原以为,这样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景会伴随着我们一直到达目的地普里兹湾,谁知越往南去冰山越多,一座挨一座,浮冰也一块紧接一块,美丽的冰山和浮冰却成了令人生畏的冰障。它们摆下了“白色迷魂阵”,使“极地”号的航行越来越困难。船长魏文良丝毫不敢懈怠,指挥船只左躲右闪,钻冰缝、冰隙,缓缓前进。“锵铛!锵铛!”,船只撞击浮冰的响声不停地震痛着我的心。因为,“极地”号是一艘仅能抗冰但不能破冰的远洋船,万一有个闪失,后果不堪设想。
, 百拇医药
“太慢了!简直比走路还慢!”总指挥陈德鸿心急如焚。因为,在海上多耽搁一天,到岸上就少一天建站的时间。南极的夏天时间有限,冬天一到就无法施工。现在已到了“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时刻,“极地”号必须以“争分夺秒”的精神在冰海里向前挺进。
好不容易,“极地”号进入一片略为宽阔的海域时发现:船左舷前端,水线以下侧面的船体竟被浮冰撞出了一个30多公分的洞口!我赶到现场仔细检查得知:这个洞口恰好处在密封舱位置,既不会进水,也不影响船的浮力,这时大家才松了一口气:船可以继续向南航行。
与此同时,我们雇佣的直升机开始经常起飞探路,引导船只在冰区航行。经过艰难地绕冰山、钻冰隙,终于来到了大家日夜向往的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附近的普里兹湾,这里距中山站选定站址仅13.2海里,拉斯曼丘陵已遥遥在望!
我们既高兴又犯愁:高兴的是即将到达目的地了;犯愁的是“极地”号受到更为密集的陆缘冰阻隔。海湾里的浮冰几乎达到十成密度,船只寸步难行!大家无奈地被围困在白茫茫、冷飕飕的冰海之中。这年的南极之夏姗姗来迟,冰雪丝毫不融。
, 百拇医药
眼看着离岸仅有几海里,陆地几乎触手可及。这时的队员们,再也忍耐不住冰海的折腾,纷纷下船来到厚厚的冰层上,用铁锤夯,铁铲挖,水龙喷,有的干脆用炮炸,“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目的就是要开辟出一条通向锚地的航道。可惜收效甚微。
为抢时间建立中山站,考察队队长郭琨“调兵遣将”,搞起立体战术:首先,派直升机运送一部分考察队员和建站物资到拉斯曼丘陵的中山站站址上;然后,再派一部分人踏冰上岸;最后做冲刺的是留守”极地”号船的船员和少部分队员,以争取尽早进入预定的锚泊点。
由于上岸人员有限,大家肩扛手携,都尽量多带仪器设备,且一个个都紧跟着,列成纵队,不顾冰滑风寒,一步一趋地在冰海上踽踽前进,朝着拉斯曼丘陵走去。而留守“极地”号船的船员和部分考察队员知道,船只如果冲不出冰区很有可能被冻结在冰海之中,随时有被浮冰或小冰山撞破的风险,但是大家丝毫不为留守险境而感到委屈。
船长魏文良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有的国家首先保护武器和装备,而苏联首先保护的是科学家和专家。然而,事实证明,苏联的做法是明智之举。
如今,处于冰海险境时,我们为首先把许多科学家和专家送上岸而欣慰。在科学家们上岸后,“极地”号仍像蜗牛一样,缓慢、不屈不挠地绕冰向前,最终到达苏联南极“进步考察站”锚地附近。待一艘苏联考察船离去后,我们便可以正式进入锚地。直到这时,大家才算真正松了一口气,紧绷的脸上也绽开了笑容。
(王子怀为原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船舶飞机处处长,张静为原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信息中心党委书记), 百拇医药
初遇冰山。
到达南极普里兹湾。
回望南极
“冰山,前方有座冰山!”1988年12月中旬的一天傍晚,突然有人高呼着。
果然,当我们跨过南纬60°进入极区时,在船的左舷前方看到了一座晶莹闪亮的小冰山。它有如端坐在冰船上的“白雪公主”,迎接着从遥远古国风尘仆仆而来的“极地”号。
因为是第一次看到冰山,大家都欣喜不已,没过多久,又有一群大小不等的冰山悠然自得地漂来。它们就像一群白色的流浪汉,满不在乎地在海上漂泊流浪。且形态各异,大的形似埃及金字塔、上海虹口体育馆或银色的军舰;而小的则有梯形、桌形、月洞形等,千奇百态,争奇斗艳,特别令人惊喜的是,有一座小冰山上或站着、或躺着几只憨态可掬的阿德雷企鹅,它们用圆又亮、好奇心十足的小眼睛,毫不惧怕地盯着我们。这时,队员们才意识到:大家真的是来到了以冰山和企鹅著称的企鹅王国!
, 百拇医药
冰山是南极的“特产”。南大洋的冰山多半是从陆缘冰分离出来的。在南极地区,陆缘冰的总面积暖季达93万平方公里。而由陆缘冰分离出来的冰山大小不一,它们随着海流的方向移动,或孤身只影,或成群结队。
其实,海面上的每一座冰山,只是整座冰山体积的一小部分,约占整个体积的六分之一或七分之一,其余大部分都浸没在海里。未见冰山之前,我总以为它们都是晶莹雪白的颜色,可现在才知道,由于阳光的折射和冰山各自的密度不同,其有时会呈现出蓝宝石般的光芒,到了傍晚时分,太阳的霞光又会赋予它们金灿灿的色彩,奇异而又美不胜收。美丽的冰山在陶冶我们心情的同时,又给大家单调的航海生活带来了新奇感。
原以为,这样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景会伴随着我们一直到达目的地普里兹湾,谁知越往南去冰山越多,一座挨一座,浮冰也一块紧接一块,美丽的冰山和浮冰却成了令人生畏的冰障。它们摆下了“白色迷魂阵”,使“极地”号的航行越来越困难。船长魏文良丝毫不敢懈怠,指挥船只左躲右闪,钻冰缝、冰隙,缓缓前进。“锵铛!锵铛!”,船只撞击浮冰的响声不停地震痛着我的心。因为,“极地”号是一艘仅能抗冰但不能破冰的远洋船,万一有个闪失,后果不堪设想。
, 百拇医药
“太慢了!简直比走路还慢!”总指挥陈德鸿心急如焚。因为,在海上多耽搁一天,到岸上就少一天建站的时间。南极的夏天时间有限,冬天一到就无法施工。现在已到了“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时刻,“极地”号必须以“争分夺秒”的精神在冰海里向前挺进。
好不容易,“极地”号进入一片略为宽阔的海域时发现:船左舷前端,水线以下侧面的船体竟被浮冰撞出了一个30多公分的洞口!我赶到现场仔细检查得知:这个洞口恰好处在密封舱位置,既不会进水,也不影响船的浮力,这时大家才松了一口气:船可以继续向南航行。
与此同时,我们雇佣的直升机开始经常起飞探路,引导船只在冰区航行。经过艰难地绕冰山、钻冰隙,终于来到了大家日夜向往的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附近的普里兹湾,这里距中山站选定站址仅13.2海里,拉斯曼丘陵已遥遥在望!
我们既高兴又犯愁:高兴的是即将到达目的地了;犯愁的是“极地”号受到更为密集的陆缘冰阻隔。海湾里的浮冰几乎达到十成密度,船只寸步难行!大家无奈地被围困在白茫茫、冷飕飕的冰海之中。这年的南极之夏姗姗来迟,冰雪丝毫不融。
, 百拇医药
眼看着离岸仅有几海里,陆地几乎触手可及。这时的队员们,再也忍耐不住冰海的折腾,纷纷下船来到厚厚的冰层上,用铁锤夯,铁铲挖,水龙喷,有的干脆用炮炸,“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目的就是要开辟出一条通向锚地的航道。可惜收效甚微。
为抢时间建立中山站,考察队队长郭琨“调兵遣将”,搞起立体战术:首先,派直升机运送一部分考察队员和建站物资到拉斯曼丘陵的中山站站址上;然后,再派一部分人踏冰上岸;最后做冲刺的是留守”极地”号船的船员和少部分队员,以争取尽早进入预定的锚泊点。
由于上岸人员有限,大家肩扛手携,都尽量多带仪器设备,且一个个都紧跟着,列成纵队,不顾冰滑风寒,一步一趋地在冰海上踽踽前进,朝着拉斯曼丘陵走去。而留守“极地”号船的船员和部分考察队员知道,船只如果冲不出冰区很有可能被冻结在冰海之中,随时有被浮冰或小冰山撞破的风险,但是大家丝毫不为留守险境而感到委屈。
船长魏文良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有的国家首先保护武器和装备,而苏联首先保护的是科学家和专家。然而,事实证明,苏联的做法是明智之举。
如今,处于冰海险境时,我们为首先把许多科学家和专家送上岸而欣慰。在科学家们上岸后,“极地”号仍像蜗牛一样,缓慢、不屈不挠地绕冰向前,最终到达苏联南极“进步考察站”锚地附近。待一艘苏联考察船离去后,我们便可以正式进入锚地。直到这时,大家才算真正松了一口气,紧绷的脸上也绽开了笑容。
(王子怀为原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船舶飞机处处长,张静为原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信息中心党委书记),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