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科普时报》 > 2020.01.10
编号:8255
蓬勃发展的中国神经科学
http://www.100md.com 2020年1月10日 科普时报 2020.01.10
    

    神经科学创立至今约有130余年,其间不乏中国科学家留下的脚印。上世纪30年代,著名神经科学家冯德培留学欧洲,与诺贝尔奖得主希尔、艾德里安、艾克尔斯等共事,在神经肌肉接头处开展了一系列的开创性实验。1934年,冯德培回到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学系工作,专心致志地把神经肌肉生理学建立和发展起来,成为该领域国际公认的研究中心。抗战爆发后,他的研究工作被迫中断,否则很可能成为诺贝尔奖得主。林可胜、朱鹤年、赵以炳、侯宗濂、张锡均等老一辈的神经科学家们,为神经科学在中国的扎根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之后,神经科学作为生理学最活跃的分支,吸引着众多科学家为之倾注心力。吴建屏院士在大脑皮层电生理研究领域取得重要成就。他的实验以猫、大鼠为对象,在运动皮层和丘脑等部位给予电刺激或记录神经元的反应。
, 百拇医药
    韩济生院士在针刺镇痛的神经化学机理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在中枢神经系统释放的镇痛与抗镇痛物质研究中处于国际前沿。针刺治疗对不同患者的效果优劣取决于镇痛和抗镇痛两类物质的多寡和相对平衡。据此原理设计制造出神经刺激仪,可以镇痛、解痉,还可用于海洛因成瘾的治疗。陈宜张院士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糖皮质激素作用于神经元的膜受体假说,提供了激素调控神经细胞兴奋性的一系列实验资料,并阐明细胞内信号转导过程,有关工作被国际著名教科书引用。

    1992年,吴建屏、韩济生、陈宜张三位院士发起成立了学会筹备委员会,在上海和武汉召开了两次会议,起草了建议成立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的报告,并递交至中国科学技术协会。1995年10月,由中国科协报民政部注册批准,中国神经科学学会正式在上海成立。

    上海市岳阳路320号的一座带着哥特风格的历史建筑,是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的起源地(现搬迁至岳阳路319号)。它原是日本利用“庚子赔款”建成的一座“自然科学研究所”,从事中草药、长江鱼类、地质和磁学等方面的研究,为侵占中国资源做准备。后来被林可胜教授改建为医学研究所,进而成为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的办公地点,为新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凝聚力量。
, 百拇医药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目前拥有个人会员14000多人,遍及全国各地。每4年召开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每两年召开一次全国学术年会。2019年在苏州金鸡湖召开的第13届全国学术年会规模已超3500人。中国神经科学学会设有组织工作委员会、学术工作委员会、科普工作委员会等5个工作委员会和离子通道与受体分会、神经外科学基础与临床分会、突触可塑性分会等23个专业分会。

    中国的神经科学研究者们在脑和神经元发育的分子机制、突触可塑性、胶质细胞与神经元的交互作用、视觉感知功能环路、学习记忆和抉择等脑认知功能的神经机制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国际水平的成果。第三、四届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理事长路长林教授,多年从事神经损伤、应激及神经内分泌研究,在军事医学领域颇有建树。第五、六届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理事长段树民院士,在神经元-胶质细胞相互作用、突触发育和功能等研究领域做出系统的创新工作。

    现任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理事长张旭院士,系统性地研究了慢性痛的背根节和脊髓基因表达谱,发现了内源性钠钾泵激动剂等新的痛觉信息调控系统,为临床镇痛及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 百拇医药
    神经科学以探究脑为起点,涉及感觉、运动、情绪、语言、动机等各个方面,是极具潜力的热点研究领域,孕育众多颠覆性技术。经过多次论证的中国脑科学研究计划已启动,为神经科学的研究方向指明了重点。

    中国脑科学研究计划以脑认知原理为研究主体,以脑重大疾病诊治和类脑智能研发为两翼。脑认知原理的研究可能产生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基础科学成果;脑重大疾病的研究可望建立早期诊断与早期干预的技术体系,大幅度降低脑疾病的经济与社会负担;类脑研究和脑机智能技术是未来高科技领域的关键,将推动我国信息产业并带动工业、农业、金融及国防等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可以预见的是,中国神经科学将越来越多地与相关学科交叉,与国际研究机构接轨。它已经是生命科学中最为活跃的领域,必将深远地影响人类的未来。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中国神经科学学会会员), 百拇医药(王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