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科普时报》 > 2020.03.06
编号:9281
“寒寒热热度春秋”
http://www.100md.com 2020年3月6日 科普时报 2020.03.06
     我曾初步但比较系统地研究过气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认识到从形成外因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寒暑文化”。因为年复一年的冬冷夏热,通过生活、风俗习惯,最终影响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例子也有许许多多。

    例如,毛泽东主席在《贺新郎·读史》中,把“不过几千年”称为“不过几千寒热”;我国古人为了解决衣食生存问题,发明了“24节气文化”以掌握农时,24节气的两端就是“大寒”和“大暑”;我国古人为了解决治病养生问题发明的“中医和中医养生文化”,其致病外因“六淫”中前两位就是“寒邪”和“热邪”;还有对我国古诗词文化影响中,对我国“冬寒”和“夏热”的描写,既数量最多,又级别“最高”。

    冬冷夏热更是深入古人日常生活:古人多贫困,常为冬冷夏热所苦,因此,甚至见面问候的礼节,就叫“寒暄”。寒就是寒冷,暄就是温暖。雷锋把冬冷夏热写进了他的《座右铭》,同样也是气候影响文化的一个典型事例。

    所以,我曾把这些影响总结成文,大标题就叫“寒寒热热度春秋”!,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