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教育与科幻阅读
时下这场疫情,让我们真正认识了一件事:一种结构简单的非细胞微生物,居然可以在技术文明快速发展的人类社会引起轩然大波。我们还谈不上丢盔弃甲,但那么多生命的猝然离去,那么多社会资源的巨大投入,那样的人心惶惶,却是不争的事实。
病毒只能肆虐一时,疫情终究会过去,但人类社会如何从这场灾难中学习到足够的经验和教训,却是一个持久的课题。如果从少年儿童成长的角度来说,有一项需要立即深入开展的,恐怕就是灾难教育。
灾难教育的首要价值在于,它能让少年儿童对人类社会曾经深陷和可能面临的各种灾难有客观的认识。如此一来,当灾难真正袭来时,才能冷静客观地面对。
但灾难教育的价值远不止如此。海德格尔曾说:向死而生。在存在主义者看来,“死”的必然在场催生出自我的存在感,进而激发出强烈的生命意志,实现精神的觉醒与迸发。这个观点对于我们理解灾难教育的本质,或许有所裨益:灾难教育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生命教育。作为个体的人,只有在直面灾难时,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健康的重要;才知道人类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有多欠缺;也只有在这时,人性的矛盾和光辉才能抛开各种伪饰,得以真实呈现。
因而灾难教育的实施,能通过对灾难的“预演”,去培养少年儿童的危机意识,和认识世界的探索精神,并学会在灾难面前葆有人性的光辉。
灾难教育的形式和手段是多样的,其中一个可选项就是科幻阅读。科幻作品致力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多种可能性的“假想式预演”,因而人类可能面临什么样的灾难,就成为科幻小说的一大创作主题。少年儿童阅读灾难题材科幻作品,其实就是通过阅读的方式进行灾难教育。
但有一点不得不说明,这类作品致力于书写灾难,于是必不可免的,会有对各种沉重甚至阴暗的情节与氛围的描写。从文艺创作的角度来说,这是烘托主题的必要手法;从灾难教育的角度来说,这是对灾难的“真实”呈现。
这并不是说,所有这类作品都可以放手让任何年龄阶段的孩子自行阅读。在这次围绕疫情主题进行作品梳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为中小学生量身订造的优秀作品还不够多;在科幻教学中如何建立分级阅读机制的问题,也需要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另一方面,对于出于情节发展需要而进行的必要的描写,哪怕有些阴暗,我们也不需要视为洪水猛兽。我们要明白,孩子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他们的视野,可能跟我们所以为的大相径庭;更要相信我们的孩子有足够的理解、辩识和接受能力。换个角度说,如果连一些沉重、阴暗的描写都无法接受,当真正的灾难袭来时,又该如何去面对呢?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少儿科幻作家), 百拇医药(马传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