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科普时报》 > 2020.05.01
编号:9091
从女博士携幼女跳楼谈自杀危机干预
http://www.100md.com 2020年5月1日 科普时报 2020.05.01
     4月27日凌晨,湖南长沙一位37岁海归女博士带着5个月的女儿跳楼自杀,母女双双离去,令世人惋惜痛心之余,人们更应深刻反思造成母女离去的自杀缘由,籍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类似自杀事件的发生。尤其正值全国防控新冠病毒战疫之际,由于新冠病毒疫情的风险性、复杂性、长时性,给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巨大的冲击,适时针对自杀危机进行干预显得尤为迫切!

    女博携幼女跳楼事件,自杀的原因倾向于产后抑郁症,是一种特发于女性产后这一特殊时期的抑郁症候群。通常产妇面临黑白颠倒,作息不规律的状态,加之可能还有生活、工作上的事务缠身等,很容易对产妇的精神状态产生影响,形成产后抑郁征象。产后抑郁症病因,目前还不是完全清楚,有资料显示,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都对本病症有明显影响。由此看来,女博士携女自杀原因不乏综合叠加因素,这其中与自杀相关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应当引起人们的关注。

    创伤后应激障碍多与遭遇到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有关并延迟出现和(或)长期持续的心理障碍。一般在心理创伤性事件发生后数天至6个月内发病,最初认为PTSD的发生与战场创伤经历有关而得名。随着现代研究的深入,逐渐发现地震、洪灾、海啸、泥石流等自然灾难和暴力袭击、强奸、绑架、虐待、火灾、重大交通事故以及大范围传染性疾病等生活中的特殊事件都可导致PTSD发生。结合人类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疫这一特殊时期,将会对每个个体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和伤害。保持清醒的认知提升防范于未然的干预力,亦是我们降低自杀率的关键所在。

    自杀通常是指自愿地主动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自杀并不是一种疾病诊断,灾难事件引发的自杀行为是遭受重大心理和身体创伤所致的一种个人行为表现。自杀的发生与个人身心状况(人格缺陷、认知偏狭、情绪低落、精神疾患等)、家庭状况、社会环境、文化背景、负性压力事件等均有关系。

    世界卫生组织称,每年有近80万人死于自杀,并将自杀称为“严重的全球公共健康问题”。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开展自杀的预防,这将是一项多部门、多阶段、多层面、多级别联合的系统工程。在这场与生命博弈的过程中,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要消除对自杀有关的诸多误解,例如,威胁别人说要自杀的人一定不会自杀;只有患精神病的人才会自杀;一个人自杀未遂后,自杀危险就会结束;儿童不可能理解自杀的结局,也没有能力成功地完成自杀计划,因而不会自杀等。如此防微杜渐,减少自杀行为,从而减少家庭成员自杀行为带给个人和家庭整体的损失和伤害,提高群众对自杀的识别和意识。共情共理付诸努力,就一定会阻止诸如自杀这些可预防的死亡发生,杜绝女博携幼女跳楼自杀死亡悲剧重演。

    (作者系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原急诊科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南京医科大学心肺复苏研究院院长,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首批成员), 百拇医药(王立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