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科普时报》 > 2020.06.05
编号:10417
科学传播离不开对框架的使用
http://www.100md.com 2020年6月5日 科普时报 2020.06.05
    

    框架分析是社会科学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手段,著名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E. Goffman)认为“框架”是一种“解释图式”。也就是说,社会事件原本混乱无序,人的认识、能力却是有限的,所以框架的存在使得人们能够寻找、感知、确认以及标签化社会事件与信息。当然这是在学术研究的视角下对框架的一种思考。近年来,也有一些从事科学传播的研究者开始思考框架在科学传播这个领域中的使用,或者说如何通过使用不同的框架来提升科学传播的效果。

    2007年,马修·奈斯比特(Matthew Nisbet)和克里斯·穆尼(Chris Mooney)在《科学》上发表了一篇评论,他们认为,科学家必须学会积极地为信息设置框架,以便让这些信息对不同受众具有相关性。并且通过设置框架可以与信息的核心价值产生共鸣,通过对某些方面加以强调可以精简某些复杂的议题,同时也可以让公民迅速地认识到为何某个议题很重要,谁应该对此负责,以及应该采取什么行动。
, http://www.100md.com
    当然,这也是从研究的角度来看待框架这个问题的,接下来我们着眼于框架在科学传播活动中的应用,虽然我们可能对框架一无所知,但是实际上我们的所有科学传播活动都离不开特定的框架,它无时无刻不在发挥作用,而如果我们对此有更理性的认识,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开展科学传播活动。

    我们首先需要承认的,框架是随处可见的,是不可避免的。就像《科学》上的那篇评论中所列举的例子一样,气候变化、转基因、演化等等都会被不同的人放到不同的框架中去陈述,当然目的是不一样的。比如气候变化可以被看成是严重的环境危机,或者是一种公共健康危机,对农民和种植者的一种挑战,一种日益增加的火灾风险,或者甚至可以用更积极的方式把它看成是创新和经济发展的一个机遇。

    我们可以把框架看作是讲故事的方式或者角度。美国科学院、工程院和医学院的报告《有效的科学传播:研究议程》认为,“框架是以特定的方式安排信息以影响人们想什么、相信什么或者做什么。”尤其是在具有争议性的话题中,存在着可以用不同方式进行阐释的“影响”。
, 百拇医药
    而且,在使用框架时,我们也需要有伦理上的考量。因为有人可能倾向于认为设置框架就等同于撒谎——隐藏那些可能与受众没有共鸣的信息,或者有偏颇地陈述某些传播者意欲表达的信息。因为强调框架被用来强调一个复杂议题的一个维度而非另外一个维度 。当谈及为争议性议题设置框架时,不同的利益群体都会试图以最有利于他们的方式来对信息设置框架。比如,科学家和研究人员会讨论纳米技术的经济和社会收益,而非政府环保组织可能会试图从未知风险方面为这种技术设置框架。不同的框架也会让人们对信息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在开展科学传播活动时,传播者有必要考虑的问题是,传播要追求精确性还是传播的效能,或者说为了使传播有效,它必须符合特定的伦理,还是只有符合特定的伦理,传播才会真正有效。

    对于科学传播从业者来说,有关框架的研究能够带来一些实践上的启示。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框架的重要性和泛在性,并且在传播过程中刻意地设置特定的框架,从而实现传播的效果和目标。其次,针对不同的目标受众需要有不同的框架,也就是说要为受众“量体裁衣”,不能期待一劳永逸或者说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用做法,因为多元的受众会有多元的需求,即便是对同一个话题,不同的人看法也会千差万别。再次,传播者在利用社交媒体进行传播时也要了解和适应社交媒体所具有的框架,或者更传统的称呼是议程设置。实际上我们无法拒绝或者摆脱框架的影响,也时时刻刻离不开框架,那么对于从事科学传播的人来说,最好的出路就是融入到框架之中,并且积极地利用框架来开展科学传播活动。

    (作者系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百拇医药(王大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