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拷问:你识“字”吗?
问你个问题——你,识“字”吗?你可能觉得莫名其妙:“我当然识字啊!不然我拿着这份《科普时报》干什么呢。”其实,你还真不见得认识“字”这个字。这可不是危言耸听,因为大多数人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字”是个会意字,上面的“宀”代表房子,下面的“子”代表孩子。
, 百拇医药
从字形来看,是在房子里生孩子,本义是生育、孳(zī)乳,后来引申为哺育、喂养。《诗经·大雅·生民》:“诞置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这说的是后稷(jì)的故事。传说,远古三皇五帝之一的帝喾(kù),有一位妃子叫姜嫄,有一天出去踩到了一个巨大的脚印上,就怀孕生了一个孩子。生下来之后觉得不祥,把孩子给丢弃了。一开始扔到了小巷子里,牛羊跑过来给他喂奶,这就是“腓字之”,“腓”(féi)表示遮盖、庇护,“字”指喂奶、哺育。婴儿安然无恙,又被扔到了树林里,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把他给抱回来了。第三次,婴儿被扔到了冰封的河面上,没想到,有大鸟飞过来用翅膀盖住他,给他取暖。姜嫄看到有这么多神迹,就把婴儿抱回来抚养,取名为“弃”。长大以后,弃特别擅长种植各种谷物,教民稼穑,后来被尊为“后稷”,成为农业始祖。
要生孩子,肯定要先结婚。所以“字”可以表示嫁人。《正字通·子部》:“字,女子许嫁曰字。”某女“待字闺中”,就是在自己的闺房里等待嫁人,意味着她还没有嫁人呢。
那“文字”的“字”又是何意呢?汉字最早是象形字,是一幅幅图画,所以被称为“文”。
, 百拇医药
“文”是独体的,由独体字可以组成合体字,这些合体字叫“字”。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在汉字里,独体字很少,大部分是合体字,尤以形声字居多。也就是说,“字”其实是从“文”里衍生出来的,由 “文”滋生“字”的过程就像是生育孩子一样。
我们每个人都有名字,那“名字”又是怎么回事呢?“名”是一个会意字,它上面是“夕”,代表月亮;下面是“口”,代表嘴。黄昏时分,月色朦胧,如果对面来了一个人,我们只能看到一个人影,看不清面目,怎么办呢?我们就得问:“谁啊?”对面这人张嘴自报家门:”我,张某某!“这个“张某某”,就是标记他这个人的符号,这个叫“名”,它起源于具体的场景。古代男子二十岁的时候举行冠礼,也就是成年仪式,这时候根据“名”,取一个“字”。《仪礼·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女子则是在举行笄(jī)礼(古代女子的成年仪式)的时候取个字。《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字”是从“名”演化滋生出来的,所以才叫“字”。比如孔子的妻子生了个儿子,鲁国国君送了一条大鲤鱼作为贺礼。孔子很高兴,给儿子取名孔鲤,字伯鱼。“伯”表示排行老大,“鱼”明显是从“鲤”生发出来的。再如诸葛亮,字孔明,“明”和“亮”意思相近。还有张衡,字平子,“平”和“衡”也有关系。金庸老先生给他笔下的人物取名“杨过”,字“改之”,有过错就要改嘛。但是,到了我们现在,大家基本上都没有字,只剩下名了,统称 “名字”。
我们的书信是用文字写的,所以“字”也可以表示书信,如杜甫《登岳阳楼》诗:“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它还可以表示书法、便条之类的。
从简单的一个“字”,就能窥见很多文化的内涵。国学大师陈寅恪说:“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诚非虚言。今天的我们应该回到汉字的本来面目,从源头去理解它,把汉字的精神连同文化内核,以及其中隐藏的古人智慧与经验,完整地继承下来,而非仅仅将之视为一种机械化的符号去死记硬背。惟其如此,汉字方能绵绵不绝,生生不息。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文艺委员会委员,文学博士,“三千字”品牌联合创始人), 百拇医药(李 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