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科普时报》 > 2020.06.26
编号:10530
“延安时期”活跃的科技工作
http://www.100md.com 2020年6月26日 科普时报 2020.06.26
     科海史迹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建国前的岁月中,主要致力于革命战争和政治斗争,对科技工作难得顾及。“七一”前夕,我翻阅了一些党建史料,发现即使在烽火连天的艰难环境中,中国共产党仍然十分重视科技事业,例如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圣地延安,科技工作就开展得十分活跃。

    奔赴延安的“红色科学家”

    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的延安就像是一座革命的灯塔,吸引着千千万万热血青年奔赴这块红色圣地,这其中有不少是学有专长的科技人员,他们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中开展科学实践活动,为陕甘宁边区的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延安第一个红色科学家”高士其。高士其是中国著名细菌学家、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1937年,他受哲学家也是中共地下党员的艾思奇影响,决心奔赴延安参加革命。由于他曾在一次科学实验中被细菌感染,身体已经残疾,但他却说:“我一天爬几丈路,也要爬到延安去。”1937年8月,高士其在地下党的帮助下,拖着半瘫痪的身子踏上旅途,经过3个多月千辛万苦地跋涉,于当年11月25日终于到达延安。
, 百拇医药
    高士其是第一个投奔延安参加革命的留美科学家,又是在上海已崭露头角的文化人——科学小品作家,因此受到了中共领导人的格外关注和欢迎,被安排在陕北公学担任教员,还专门派了一名红军战士担任他的护士兼秘书。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都亲自到窑洞里去看望他并亲切交谈,勉励他同疾病作斗争,加紧学习,努力工作。陈云在和他交谈后,欣慰地说:“你是延安第一个红色科学家。”

    “延安第一个留洋博士”陈康白。陈康白是中国杰出的科学教育家。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正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工作的化学博士陈康白面对民族危难,毅然决定放弃在国外蒸蒸日上的科学事业,回国投身抗战救国。回国前夕,陈康白特地咨询了他青年时的老师、中共领导人徐特立先生。受徐特立影响,陈康白带着成包的专业书籍和许多实验器材,于当年年底从德国直奔革命圣地延安。

    一个高学位的留洋博士、一个有名气的“海归”科学家,来到延安参加革命工作,这成为当时延安的一大新闻,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毛泽东、朱德先后接见了陈康白,勉励他为抗日和革命事业多作贡献。陈康白被安排到中央财经委工作,兼任中央军委军工局技术处处长。他还受命组织筹划了陕甘宁边区工业展览会,于1939年4月开幕,参观者达数万之众,不仅开创了边区工业展会之先河,而且推动了边区的经济建设,鼓舞了军民的抗战信心。
, 百拇医药
    开风气之先的“边区国防科学社”

    1938年2月6日,由高士其、董纯才、陈康白、周剑南、李世俊等20多位青年科技工作者,在陕北公立大礼堂成立了“边区国防科学社”,这是延安成立的第一个科学技术团体,开了陕甘宁边区科技宣传的风气之先。

    陕甘宁边区地处偏远,民众的科学文化知识普遍比较低下,所以边区国防科学社成立的宗旨是:研究与发展国防科学,增进大众的科学常识,以推行科技启蒙教育、开展科学大众化活动为己任。科学社成立后的主要活动包括:一、在组织内部举行每周一次的“自然辩证法座谈会”,帮助科技工作者增强自身科学素养,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自然科学研究和实践。二、每月在《新中华报》的副刊上出一期“国防科学专号”,传播科技知识。三、每周在边区民众教育馆进行讲演,向民众介绍防空、防毒、防疫、救护等国防科学常识。另外还参与边区一些展览会的筹备、评议工作;协助创办《边区儿童》《边区教师》等大众杂志;指导农业生产改良等等。1939年之后,由于国防科学社的成员分赴各地,活动逐渐停止。虽然科学社存在的时间并不太长,但它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边区科普事业的发展,也为日后中共成立各类科技社团积累了实践经验。
, http://www.100md.com
    我党创建的第一所理工大学“自然科学院”

    1940年 1月,党中央为了“培养抗战建国的技术干部和专门技术人才”,决定在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的基础上,创建自然科学院。学院经过半年多的筹备,于当年9月1日在延安南门外杜甫川开学。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校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富春、徐特立、李强等先后担任校长。自然科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开创了我党领导和组织高等理工科教育的先河。

    自然科学院的办学条件十分艰苦,校舍是50多间窑洞和一些作为实习工厂的平房,但教学却严谨扎实,设有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矿(冶)4个系,学制最初2年,后改为3年,学习选用当时国内著名大学的中英文版教材。师生们边学习边实践,取得了一大批科技成果,例如马兰草造纸技术、新方法制盐技术、以及发现种粮基地南泥湾等,这些成果为边区的军工及工农业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自然科学院在延安办学近六年,共有500多名毕业生,培育了一大批“革命通人、业务专家”,许多人在后来的新中国建设中成为业务专家和栋梁之才。

    (作者为民盟北京市理论研究会副会长。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 百拇医药(□ 嵇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