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科普时报》 > 2020.06.26
编号:9500
援藏经验与抗击疫情
http://www.100md.com 2020年6月26日 科普时报 2020.06.26
     ——一名援藏干部关于科学营“氧”之道

    □ 李晓南

    空气稀薄环境潜移默化伤害人体,呼吸系统感染新冠病毒致命伤害人体,伤害程度不同,但伤害方式同为缺氧。

    氧是维持生命和健康的第一要素。轻微缺氧会慢慢损伤人体器官、缩短寿命。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人们不同程度缺氧,海拔越高缺氧越严重、损伤越严重、寿命越短。西藏人均预期寿命持续排名全国倒数第一,目前低于全国平均8岁左右;藏区内部海拔越高寿命越短,最高海拔乡普玛江塘乡人均寿命不到五十岁;云南、青海、贵州排名全国倒数第二至第四,均与此不无关系。严重缺氧快速危及生命,人绝氧6分钟死亡。新冠肺炎患者的肺泡上皮水肿,氧穿过困难,肺部CT影像呈磨玻璃影甚至连片成“白肺”,导致肌体严重缺氧。此时如不配合有效的生命支持措施,仅采取消炎治疗很可能来不及。高原肺水肿患者就是这样,没有高流量氧疗,几天甚至几小时便可至死亡,极其凶险。
, 百拇医药
    通过此次抗疫中的做法与我援藏中解决缺氧问题的经验对比发现,用氧态度不积极和氧疗经验不足普遍存在,是我国公共卫生管理和完整链条的预防-临床-康复医疗体系的短板。建议大家借鉴援藏经验、汲取抗疫教训,科学营“氧”自己,向家人和身边人科普营“氧”知识、用氧方法,提高健康意识。

    抗疫中氧疗措施上的迟缓

    2020年2月5日国家卫健委发布《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第五版,对于重症、危重症病例的治疗增加了强制“氧疗”规定“重型患者应当接受鼻导管或面罩吸氧,高流量鼻导管氧疗或无创机械通气。”此前1月27日发布的第四版、1月23日的第三版“重型、危重型病例的治疗”部分均无此规定,只在“一般治疗”部分有“及时给予有效氧疗”的规定。

    中国的抗疫措施全球最有效、中国的医务工作者拚命逆行的表现全球数第一,全世界人民有目共睹。但瑕不掩瑜,经验需要代价和时间积累。新冠肺炎暴发检验出我们用氧不积极、氧疗经验不足、家庭不普及的短板比较明显,无论是医疗体系还是家庭中都需要弥补。中华医学会高压氧分会副主任委员、湘雅医院的肖平田教授近日说:2003年我提出要用高压氧治疗非典,当时一些专家认为很难过交叉感染关,没有用,也没试。今天民用高压氧舱已经成熟了,希望有条件的单位争取应用。
, 百拇医药
    生活中人们不重视营“氧”

    氧气概念1850年进入我国,清代科学家、我国近代化学启蒙者徐寿将其命名为“养气”,商务印书馆1920年在养字头上加气字造出“氧”字。氧气就是养气,养生之气,营“氧”就是营养。启蒙者提示清晰,现代人概念糊涂。

    尽管谁都承认氧是维持生命和健康的第一要素,但“人体七大营养要素”却不包含氧,它们是:水、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最重要的反而无名次没地位。如营“氧”指标最直观的是血氧饱和度(SpO2%),人们普遍陌生,家中可以有更贵的血压计、血糖仪,却没有百十块钱一个的血氧仪。

    尽管谁都要时刻呼吸和每天吃饭,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了解成年人一天呼吸12~15kg空气,是餐饮总质量3~5kg的三倍之多!普遍重视一日三餐营养,却忽视本应同等重视的呼吸营“氧”。

    尽管多数人都有乘机旅行经历却不一定具备科学经验,很少有人意识到每次飞行都是一次低海拔“高原”行,应对的不一定正确,甚至全无应对概念。民航飞机在万米高空巡航的那几个小时舱内海拔(也称客舱压力高度)为2200~2400米,高于昆明、低于或等于西宁,空气比平原稀薄24%~26%(参见《海拔与大气压对照表》),身体可能供氧不足(90%≤SpO2<95%)或缺氧(SpO2<90%)发生轻微高反。监测和消除不难,手指上夹上血氧仪几秒钟就可看到数据,如果低于95%,就是促氧不足,腹式呼吸半分钟即可提升,持续做就不会缺氧。

    (下转第2版),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