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公开排名“伤”了谁
4月6日,教育部公布《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学校不得公开学生个人的考试成绩、名次。此条规定引发了各方热议。
视觉中国供图
视觉中国供图
□ 李峥嵘
学有道
用心理学提高学习力
《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征求意见稿)》中,学校不得公开名次的规定引发了争议。支持者认为这是尊重学生、回归教育本质的做法;但是也有不少家长表示反对,反对意见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点:第一,不排名怎么知道孩子的学习状况,怎么制定学习目标;第二,学习就是要优胜劣汰,不公开排名失去了激励的作用;第三,升高中、考大学、找工作、工作岗位的绩效考核都面临着排名,中小学生考试成绩不公开,连排名都没有勇气获知,将来怎么面对社会的激烈竞争?
, http://www.100md.com
针对以上担忧,笔者想和家长一起来探讨几个问题,澄清教育观念中的几个误区。
不公开排名会失去学习目标吗?
不公开排名不等于不排名,学习过程比学习结果更重要。比如说,常见的在中高考模拟考试中会给出一个分数段,根据这个分数段,学生就大致能推测出自己所处的名次,但是个人成绩和名次不需要公开张榜示众。再比如平常的小测验,如果想了解自己的名次,可以私下里向老师打听,但是老师不宜公开发布每一个学生的排名。而想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考试成绩只是一个检测手段,家长和老师更应该通过学生的学习过程来了解其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制定学习目标。
我认为,片面追求排名和分数,至少会对学生带来三方面的伤害。
第一,缺少归属感。孩子会认为家长老师看重的只是排名,并不欣赏内在的自己。在一个“分分计较”的学习环境里,每个人都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对手,学习者无法产生归属感,无法感受到团体的协作精神。
, 百拇医药
第二,伤害人的自尊和自信。自信是相信自己能够经过努力达成目标,自尊是感到自己有价值、值得被尊重。大脑需要建立愉悦回路,只有愉快的事情,才会激励人不断去做。对于一个成绩不尽如人意的孩子,公开排名可能只是一次又一次提醒:“你是一个失败者,你不如别人。”
第三,错误的目标。人生不是只有一个赛道,甚至在漫长的一生里,你并不需要跟别人去比较。你要有你自己的成长方向和目标,尽可能成为最好的自己。而公开的排名,尤其是对未成年人公开的排名,是一种简单粗暴的做法,无法展现出个体的差异以及为此付出的努力,让未成年人时时刻刻都处在失败的恐惧里。
排名真的是好的激励手段吗?
教育心理学的实验和实践早已告诉我们,真正激励一个人成长的是内在动机,而不是外在的标准。只看考试成绩和排名,往往忽略了个体的差异以及个人成长节奏。如果整个学习环境和家庭环境看重的是分数和名次,那就意味着把一个人的价值等同于外在的标准(这个标准不一定是全面和准确的),忽略了一个人的先天特质、后天努力和学习基础差异。
, http://www.100md.com
那些担心不公开排名就失去了激励作用的家长,一种是把自己对人生的焦虑转嫁到孩子身上,一种是在羞辱教育中长大、同样羞辱自己的孩子。如果,家长内心里对自己的人生不满意、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怀有极大的焦虑,就会不由自主勒紧孩子身上的绳索,期望通过掌控孩子的人生来转移自己身上的痛苦。还有一些家长说,我们都是这么长大的,我感谢排名激励我考上大学找到好工作,现在的孩子怎么那么脆弱?你这样长大,不等于这种做法就是符合教育规律的。认为不公开排名就不能激励孩子的家长,往往把外在的成绩和排名等同于孩子,却忘了保护孩子的自尊自信、培养孩子的学习品格。公开排名展示的只是一次测试结果,甚至是某次并不准确的结果。一分之差,排名百外,真的差距有这么大吗?除了第一名的同学之外,其他的同学都处于被公开羞辱、贬低的状态下。如果是高敏感度的孩子,可能会产生严重的自我怀疑。
学习是你死我活、优胜劣汰的过程吗?
如果我们忽略了学习过程中的协作、毅力和坚持,把学习视为把别人挤下去、自己排前面的斗争,那就有可能导致恶性竞争。既然只看排名,那把别人拉下来不就行了?比如新闻里时常有针对优秀学生的校园排挤现象,孤立同学、偷走同学的复习题,甚至出现伤害竞争对手的恶劣行为。与之相反,有些学生因为害怕排名落后,串通起来或者威胁他人帮助自己作弊。请问,与考试排名前进了几名相比,一个人善良、诚实的品质不是更重要的吗?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还是有益于社会的终身学习者?毫无疑问是后者。学习能力不等于考试成绩,更不等于某一次考试的排名。学习是一个终身成长的过程,是出于自我成长的需要、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善于自我激励,朝着长远目标而不断奋进的过程。即使未来需要面对排名竞争,也不等于早早把未成年人按照成绩分成三六九等。就好比每个健康的人都要学会直立行走,可是有哪一个父母会把吃奶的孩子扔下地学走路?花开有时,何必着急?
(作者为教育硕士,金牌阅读推广人), 百拇医药
视觉中国供图
视觉中国供图
□ 李峥嵘
学有道
用心理学提高学习力
《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征求意见稿)》中,学校不得公开名次的规定引发了争议。支持者认为这是尊重学生、回归教育本质的做法;但是也有不少家长表示反对,反对意见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点:第一,不排名怎么知道孩子的学习状况,怎么制定学习目标;第二,学习就是要优胜劣汰,不公开排名失去了激励的作用;第三,升高中、考大学、找工作、工作岗位的绩效考核都面临着排名,中小学生考试成绩不公开,连排名都没有勇气获知,将来怎么面对社会的激烈竞争?
, http://www.100md.com
针对以上担忧,笔者想和家长一起来探讨几个问题,澄清教育观念中的几个误区。
不公开排名会失去学习目标吗?
不公开排名不等于不排名,学习过程比学习结果更重要。比如说,常见的在中高考模拟考试中会给出一个分数段,根据这个分数段,学生就大致能推测出自己所处的名次,但是个人成绩和名次不需要公开张榜示众。再比如平常的小测验,如果想了解自己的名次,可以私下里向老师打听,但是老师不宜公开发布每一个学生的排名。而想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考试成绩只是一个检测手段,家长和老师更应该通过学生的学习过程来了解其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制定学习目标。
我认为,片面追求排名和分数,至少会对学生带来三方面的伤害。
第一,缺少归属感。孩子会认为家长老师看重的只是排名,并不欣赏内在的自己。在一个“分分计较”的学习环境里,每个人都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对手,学习者无法产生归属感,无法感受到团体的协作精神。
, 百拇医药
第二,伤害人的自尊和自信。自信是相信自己能够经过努力达成目标,自尊是感到自己有价值、值得被尊重。大脑需要建立愉悦回路,只有愉快的事情,才会激励人不断去做。对于一个成绩不尽如人意的孩子,公开排名可能只是一次又一次提醒:“你是一个失败者,你不如别人。”
第三,错误的目标。人生不是只有一个赛道,甚至在漫长的一生里,你并不需要跟别人去比较。你要有你自己的成长方向和目标,尽可能成为最好的自己。而公开的排名,尤其是对未成年人公开的排名,是一种简单粗暴的做法,无法展现出个体的差异以及为此付出的努力,让未成年人时时刻刻都处在失败的恐惧里。
排名真的是好的激励手段吗?
教育心理学的实验和实践早已告诉我们,真正激励一个人成长的是内在动机,而不是外在的标准。只看考试成绩和排名,往往忽略了个体的差异以及个人成长节奏。如果整个学习环境和家庭环境看重的是分数和名次,那就意味着把一个人的价值等同于外在的标准(这个标准不一定是全面和准确的),忽略了一个人的先天特质、后天努力和学习基础差异。
, http://www.100md.com
那些担心不公开排名就失去了激励作用的家长,一种是把自己对人生的焦虑转嫁到孩子身上,一种是在羞辱教育中长大、同样羞辱自己的孩子。如果,家长内心里对自己的人生不满意、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怀有极大的焦虑,就会不由自主勒紧孩子身上的绳索,期望通过掌控孩子的人生来转移自己身上的痛苦。还有一些家长说,我们都是这么长大的,我感谢排名激励我考上大学找到好工作,现在的孩子怎么那么脆弱?你这样长大,不等于这种做法就是符合教育规律的。认为不公开排名就不能激励孩子的家长,往往把外在的成绩和排名等同于孩子,却忘了保护孩子的自尊自信、培养孩子的学习品格。公开排名展示的只是一次测试结果,甚至是某次并不准确的结果。一分之差,排名百外,真的差距有这么大吗?除了第一名的同学之外,其他的同学都处于被公开羞辱、贬低的状态下。如果是高敏感度的孩子,可能会产生严重的自我怀疑。
学习是你死我活、优胜劣汰的过程吗?
如果我们忽略了学习过程中的协作、毅力和坚持,把学习视为把别人挤下去、自己排前面的斗争,那就有可能导致恶性竞争。既然只看排名,那把别人拉下来不就行了?比如新闻里时常有针对优秀学生的校园排挤现象,孤立同学、偷走同学的复习题,甚至出现伤害竞争对手的恶劣行为。与之相反,有些学生因为害怕排名落后,串通起来或者威胁他人帮助自己作弊。请问,与考试排名前进了几名相比,一个人善良、诚实的品质不是更重要的吗?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还是有益于社会的终身学习者?毫无疑问是后者。学习能力不等于考试成绩,更不等于某一次考试的排名。学习是一个终身成长的过程,是出于自我成长的需要、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善于自我激励,朝着长远目标而不断奋进的过程。即使未来需要面对排名竞争,也不等于早早把未成年人按照成绩分成三六九等。就好比每个健康的人都要学会直立行走,可是有哪一个父母会把吃奶的孩子扔下地学走路?花开有时,何必着急?
(作者为教育硕士,金牌阅读推广人),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