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科普时报》 > 2021.11.05
编号:13167
多吃绿叶菜,强肌健骨又益寿?
http://www.100md.com 2021年11月5日 科普时报 2021.11.05
     众所周知,多吃蔬菜有益健康。最新研究发现:绿叶菜中的维生素K1与较低的全因死亡风险相关。研究显示,只要降低全因死亡风险,就有利于长寿。真是这样吗——

    近段时间,全国蔬菜价格普遍上涨,有的地方涨了两三成,不少市民直呼“菜比肉贵”。多吃绿叶蔬菜有好处,关注健康的人都知道。不过,绿叶菜到底有多好?很多人其实未必清楚。

    十多年来,有关绿叶菜的好处,研究结果越来越多:有益减轻致癌物的危害,有益骨骼健康,有益心血管健康,有益预防认知退化……

    维生素K1的价值被研究证实

    最近,欧洲一项历时20多年的调查研究披露,发现绿叶菜中的维生素K1与较低的全因死亡风险相关。据研究显示,只要降低全因死亡风险,就有利于长寿。这项刊登在欧洲流行病学杂志上的《丹麦膳食、癌症和健康定群研究》成果,分析了20多年跟踪调查5.6万名50~65岁中老年受访者的饮食健康状况,到2021年,已有1.4万名去世。科研团队将受访者的维生素K1摄入由低到高分为5组,研究发现,随着膳食中维生素K1摄入量的增加,受访者的全因死亡率下降,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下降。在排除经济、教育、年龄、性别、吸烟习惯、体力活动等可能的干扰因素之后,膳食中维生素K1摄入量最高的一组与最低的一组相比,全因死亡风险下降了22%,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下降了26%,癌症风险下降了18%。每天最低的一组摄入的维生素K是57微克,而最高的一组是192微克(约50克菠菜)。这是欧洲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他们吃绿叶菜往往是拌沙拉,很难吃到两三百克绿叶菜。尽管这项研究结果还需要得到更多的重复确认,但维生素K作为一个重要的健康因素,值得我们去关注。或许,很多人还不清楚维生素K的作用甚至忽略它的存在,可它对健康的重要作用和可观价值,却正在被科研一点一点地挖掘出来。
, 百拇医药
    重新认识维生素“K氏家族”

    先说维生素K,其基本生理功能是作为gamma-羧化作用的辅酶,与凝血功能相关。要实现凝血,必须先把凝血的前体物质进行gamma-羧化,这就需要维生素K的帮助。当患者皮肤容易青紫时,医生往往会开出维生素K药品。

    然而,人体中需要维生素K帮忙的重要物质,并不仅仅是凝血酶原。比如说,骨钙素是把钙搬运到骨胶原蛋白网络上的关键物质。如果缺了它,就算吃再多的钙,就算维生素D十分充足,骨骼也不能钙化。而骨钙素前体就需要维生素K来活化。所以,有些新版的补钙产品中,不仅含有钙和维生素D,而且还添加了维生素K。除此之外,维生素K还与心血管健康相关,目前研究认为:一是激活某些基质蛋白质,把血管中的钙离子收集起来运走,避免血管的钙化;二是降低炎症反应。可见,吃够维生素K对预防动脉硬化是很有帮助的。

    再说维生素K1,因以往多宣传维生素K2(主要存在于发酵豆类食物)而被忽略了,化学名叶绿醌,富含于深绿叶菜中,或许正是显得不那么稀缺,才失去了被当成昂贵保健品开发的潜力;相反富含维生素K2的纳豆、豆豉之类,日常饮食中吃得少,就显得高大上,颇受企业界青睐,大力开发相关保健品。叶绿醌与叶绿素只一字之差,顾名思义,维生素K1(叶绿醌)的含量和叶绿素的含量有很大的相关性。
, 百拇医药
    除了菠菜以富含维生素K而著称之外,还有红薯叶、南瓜尖、丝瓜尖、空心菜等等,只要见深绿叶,都是不错的维生素K1来源。比如圆白菜和大白菜,外层的绿叶含量高一点,中间的黄白色叶片含量就低了……可以这么理解,颜色越绿的蔬菜,叶绿素含量越高,维生素K1的含量通常也会越高。

    一日三餐要科学对待绿叶菜

    维生素K是脂溶性维生素,在日常蒸煮烹调中损失率不太高,吃焯烫过的菠菜,吃麻辣烫,都不妨碍获得这种营养成分。绿叶菜的好处,何止维生素K,其中叶酸特别丰富,维生素B2和维生素C也不少,钾、镁、钙、类黄酮、叶黄素、胡萝卜素等各类营养素和保健成分含量都很高。

    绿叶菜中的叶绿素是个抗污染成分,能降低黄曲霉毒素的致癌作用,阻断化学致癌物的致突变作用。它已经被开发成减轻体味的日用产品,也是一种有潜力的抗痘痘产品原料和抗氧化成分。笔者以为,绿叶蔬菜可以正常吃,但叶绿素产品还需要更多科学证据,特别是有贫血问题、消化不良问题、过敏问题和光敏问题的人不要随便用!另外,绿叶菜中富含的硝酸盐可是个好东西,它有利于控制血压,畅通血流。此前有研究发现,绿叶菜中的硝酸盐,可以帮助维持中老年人的肌肉功能,对预防少肌症有好处。另有研究发现,它还可以降低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

    故而,我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每天蔬菜中要有一半深色菜,其中主要是深绿色的菜,对健康的作用真的不可忽视。

    (作者系中国营养学会理事、中国农业大学营养健康系副教授), 百拇医药(范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