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科普时报》 > 2021.11.19
编号:10096
别给青少年抑郁筛查结果贴标签
http://www.100md.com 2021年11月19日 科普时报 2021.11.19
     科苑视点

    近日,教育部在对政协《关于进一步落实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的提案》回复中表示,要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这确实是一项必要举措。

    先来看一个数字:《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中显示,2020年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

    也就是说,每4个青少年中,就有1个处于抑郁情绪。当然,这并不等同于青少年最终确诊抑郁症的数据。

    近些年来,随着科普力度的加大,全社会对抑郁症的认识也逐步提高。但是,还是会有人认为,抑郁症不过是“叛逆”“矫情”,小孩子抑郁,更是一种“为赋新词强说愁”。

    把抑郁症纳入青少年常规体检,也是对它的一种平视和祛魅——心理健康程度和身高、体重、视力等身体指标一样,都需要检查,也都有可能出现问题。不必“谈抑郁色变”,也不要不承认它的存在——它只是众多疾病中的一种。

    很多时候,学业压力和亲子关系会成为压垮儿童青少年敏感心灵的“两座大山”。青少年很难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痛苦,他们的情绪往往会肢体化——比如容易发怒,成绩下降甚至厌学。

    孩子出现种种令人不满的行为,可能不是“他变坏”了,而是他病了。处在成长期的孩子,社会支持网络尚未建立,他最可能寻求帮助的对象,就是父母。在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孩子在家中度过时间可能会更长,父母对孩子情绪的体察也就更为重要。

    只是大多数中国父母,更关心的是孩子身体健康、学习成绩。心理问题,常成为儿童青少年“隐秘的角落”。将抑郁症纳入体检筛查,是在告诉家长,孩子存在心理问题并不稀奇,对他们要有合理的期待,给予他们更多理解和接纳。

    青少年抑郁症筛查要真正发挥作用,也需要我们放下对抑郁症的误解和偏见,合理使用筛查结果。

    如果筛查提示孩子有抑郁情绪,家长不必觉得“天都塌了”,不必感到羞耻,更不要“讳疾忌医”。抑郁症可以得到治疗。中重度抑郁走出来需要时间,过程艰难,可能反复,孩子更需要亲人的陪伴和鼓励。

    对学校来说,青少年抑郁筛查,是在提醒教师要关注孩子全方位的健康成长。学校要和家庭携手,密切配合,驱散孩子心头的阴霾。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孩子的心理状态是个人隐私,对心理问题进行干预,也是一项专业行为。相关教师应该接受基本培训,用正确态度对待筛查结果。不能歧视孩子,给孩子贴标签,不能随意将筛查结果和个人信息透露给他人,更不能抱着“省事”的心态,劝父母带孩子回家了事。这份筛查结果,应该得到审慎地使用。否则,青少年不敢如实填写问卷,筛查的效力也会下降。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成为“显题”,值得欣慰。筛查,能普遍提高家庭、学校和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注程度,也能让青少年在心理健康状况恶化之前,得到帮助。

    不过,在筛查之外,预防大于治疗。查出青少年是否抑郁,并非抑郁症筛查的最终目的。正视问题的存在并用科学手段解决问题,才能让抑郁症筛查发挥更大作用。, http://www.100md.com(□ 张盖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