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科普时报》 > 2021.11.19
编号:13273
在户外,如何与野生动物保持安全距离
http://www.100md.com 2021年11月19日 科普时报 2021.11.19
    

    人与自然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要求建立健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长效机制,提高社会各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自觉性和参与度,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良好氛围。

    野生动物是自然界成员之一,与其他生物构成生物多样性,与人类关系密不可分。随着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改善和人类户外活动的增加,人们有机会越来越多地亲近野生动物。如何与野生动物相处、做到两者相安无事?缩短心的距离与扩大身的距离并不矛盾,亲密有隙是与野生动物相处的原则。

    与野生动物保持安全距离

    保持距离不仅产生美,还能带来健康。随意接触各种野生动物,可能都会带来灾难性后果。对野生动物来说是干扰其自然生存环境,对人类来说是感染人兽共患病。
, 百拇医药
    人类活动足迹涉入野外区域前,要提前做好功课,多了解野生动物生物学一般特性包括行为学方面的常识,在不被野生动物觉察的情况下观察。

    野生动物自身携带各种寄生虫、细菌和病毒,一旦食用甚至只是接触就会感染未知疾病。在野外要避免直接接触野生动物,尤其是猴子、猩猩、蝙蝠等,不要近距离与其接触拍照、触摸、喂食、捕捉、猎杀、食用或以其他方式亲密接触。

    不要带宠物到野外,减少宠物跟野生动物接触的机会,防止野生动物将原本只在动物栖息地的自然环境中循环的微生物侵入到人群之中,将疾病传染给人,感染人兽共患病。

    做好个人防护,保障饮食安全。野外饮用自然水源时,避开或科学净化可能有野生动物排泄物或动物饮水时留下致病菌的水域。避免食用被蝙蝠或其他野生动物咬过的水果等,存在经消化道被病毒感染的可能。深入偏远荒野环境时,应做好个人防护,减少暴露,去多发传染病地区提前接种疫苗。
, 百拇医药
    与野生动物偶遇要冷静

    在广泛地参与各类户外运动时,比如深入荒野的旅行、野外探险、生态康养游、青少年自然研学、游泳或潜水运动时,或者边远地区居住人员、游牧民、荒野保护者等,总会存在与野生动物偶遇,甚至更多接触、接近野生动物巢穴或幼崽的机会。

    偶遇野生动物时,要保持冷静,主动避让,保持安全距离。不要做出对视、围观、尖叫、挑逗、追逐、试图抚摸等可能加剧动物攻击的剧烈反应,应缓慢安静退离,远离野生动物。否则人与野生动物之间一旦突破安全距离,野生动物开始警惕,或者受到惊吓或威胁,都有可能激怒野生动物,即使再弱小的动物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也会攻击伤害人。

    这些“善意”行为不要做

    有些人对野生动物的“善意”其实是危险的安全隐患。

    不喂食野生动物。这种行为对动物和人都会有安全隐患。一是野生动物在自然界有其自己的生存技能,投食长此以往会让动物依赖人类食物;二是引发动物求食的攻击行为;三是使它们丧失野性;四是不适合野生动物食用的人类食品降低动物自身机体免疫力水平;五是喂食过程中动物身上病毒可能通过飞沫、气溶胶、直接接触、黏膜、呼吸道、消化道、虫媒介等途径传播到人,造成对人类的危害。

    不盲目救助受伤的野生动物。一般人缺乏专业救护常识以及不具备掌握救护技能,也不知道动物身上带有何种致病菌。遇到受伤野生动物时,可致电当地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或林业部门,请专业人士协助救护。发现不明原因的死亡动物,要及时报告给所在地的疫病预防控制相关部门,远离或绕行不明来源野生动物尸体、排泄物等,防范动物源性疾病。

    野生动物不宜当作宠物饲养。一是普通人无法驯化它,它容易攻击人类;二是野生动物很有可能携带病原,不宜与人同居一室,接触可诱发疾病;三是野生动物人工饲养可导致逃逸种群、对非原产地生境的带来破坏等。

    (作者系北京协和医学院比较医学中心副研究员), 百拇医药(杨 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