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澡那些事儿
前阵子和几个朋友一起到齐吉祥老师家拜访,齐老师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第一代讲解员,学问那真是太大了,对历史、文物如数家珍。期间谈到了马王堆汉墓。齐老师说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很多和药浴有关的文物,然后就聊到了“沐”“浴”“洗”“澡”这些字的来历。
“沐”从水,木声,本义是洗头发。古人洗澡并不方便,平时只把衣服熏一熏,遮盖一下味道。等放假的时候,再洗洗头,搞搞个人卫生,这个叫“休沐”。洗头发可以用淘米水,所以“沐”也有淘米水的意思,比如“岂无膏沐?谁适为容!”意思就是虽然有润泽头发的油膏和洗头发的淘米水,但是懒得打扮。
, 百拇医药
据说周朝的时候,周公勤于政务,“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就是说正洗着头发呢,有人来拜访,或者有急事儿要处理,就握着头发,先把事儿办了;吃着饭呢,有急事儿,就把嘴里的东西先吐出来,办完事儿再接着吃饭。这是何等的勤奋,要不怎么孔子拿周公当偶像呢。
“浴”的甲骨文像是一个人身上有水点,下面有个器皿,表示人在盆里面洗身体。后来篆文变成了“水”和“谷”,表示人在溪谷里洗身体。所以本义是洗全身,身体泡在水里的那种。古代民间有在端午节用佩兰煎水浴身的习俗,所以端午节也叫“浴兰节”。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里说“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意思是刚洗了头发,那肯定要把帽子上的灰弹弹再戴上;刚洗完澡,那肯定要把衣服上的灰尘抖抖再穿上。比喻不愿以皎洁的身心,蒙受外界的垢污。从这句话里也能看出“沐”和“浴”的细微区别。
再来说“洗”字,其本义是洗脚,后来才泛指洗其他部位或者其他东西。古人出差,一路上骑马骑驴,风尘仆仆,灰头土脸,到地方之后,当地朋友热情款待,先洗去尘土,再摆上宴席,这就是“洗尘”,也叫“洗泥”。后来人们就用“接风洗尘”来表示设宴款待远来的客人,以示慰问和欢迎。
, http://www.100md.com
有个词叫“洗耳”,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不愿意听,这个来源于典故。《高士传·许由》:“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颍水滨。”许由是个高士,尧帝非要请他出山,把自己位置让给他,许由不爱听,跑到河边洗耳朵去了。还有一个意思正相反,是恭敬地、细心地听,比如“洗耳恭听”。
“澡”字的本义是洗手,后来才表示洗全身的。大家想,洗手的时候,下面是不是找个器皿接着比较好?有个字就描述了这个场景:有手,有水,还有接脏水的器皿,这就是“盥洗”的“盥”。
看来,古人洗个澡分得还挺细的。《论衡·讥日》:“且沐者,去首垢也;洗,去足垢;盥,去手垢;浴,去身垢”,就把这几种洗法总结了一下。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文艺委员会委员,文学博士,“三千字”品牌联合创始人), http://www.100md.com(李 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