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年控糖心得
受访专家: 中日医院内分泌代谢病中心主任 杨文英
本报记者 张 杰
杨文英,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日医院大内科主任、内分泌代谢病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荣誉主任委员
“抗击糖尿病”是每个内分泌科医生都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这句话鼓舞了不少糖友战胜疾病的决心。然而,对于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荣誉主任委员杨文英教授来说,这5个字还有着另一层含义。70的她就是一名“老糖友”,与糖尿病相伴20多年来,她的健康状况保持得非常好,堪称糖尿病综合管理方面的典范。最近,《生命时报》与杨文英教授聊起她的糖尿病管理经验,她认为,控制好糖尿病其实并不难,总结起来主要是3点经验。
与糖尿病和平共处
很多人查出糖尿病后,感觉天都塌了,但杨文英从一开始就没有遭遇这样的心理“创伤”。“确诊糖尿病,源于一次很偶然的机会。大约是1995年,科里在做一个关于性激素和高密度脂蛋白关系的课题,我临时做志愿者,测了一下血糖。空腹血糖正常,但吃了一点馒头后,血糖就升高到11.1了,已经到了糖尿病的标准。”杨文英说,她有糖尿病家族史,所以并不觉得意外。虽说当时心里咯噔一下,觉得自己才四十七八,年纪不大就走到这个阶段,但马上就想开了。“我母亲身体不好,这促使我走上了学医的道路。现在自己管理自己的血糖,没什么不能接受的。”
, 百拇医药
在之后的生活中,杨文英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不抱怨早早地就被这样一个麻烦的疾病缠上,与糖尿病“和平共处”。“有时我还会想,如果没有得糖尿病,不主动控制饮食,现在可能会变得特别胖,或者得其他疾病。”杨文英说,人要保持良好的状态,就得有工作意愿和需求,从中获取成就感。她常年宣传糖尿病管理观念,讲课深入浅出,不管什么学历的人都听得明白。这也让杨文英感觉到,自己的工作是值得的,获得了被需要的感觉,这给身心健康都带来积极影响。
不怕使用胰岛素
患病20多年来,杨文英坚持服用二甲双胍,没有漏服过一次。她还有一点重要经验就是不拒绝胰岛素。“10年前,我逐渐觉得自己体力变差了,有时从下飞机到走出机场的几步路都走不了,感觉腰酸腿痛。这就是需要用胰岛素的信号。”平时需要频繁出差,到全国各地参加学术会议,进行讲座培训,杨文英都会随身携带胰岛素笔。“现在的胰岛素笔,常温下放4~6周都不会变性。”如果偶尔忘了带胰岛素,她就尽量少吃主食和甜食,而且口服药是肯定带着的,回了家再补打胰岛素。
, 百拇医药
杨文英解释说,糖尿病有两大类,一类是胰岛功能逐渐减退,与家族遗传有关;另一类是超重、肥胖人群,存在胰岛素抵抗现象。她就属于第一种情况,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就需要打胰岛素了。胰岛素在控制血糖的同时,还能增加细胞内的有氧代谢,促进产生能量的生化过程。胰岛素可促进包括免疫球蛋白在内的蛋白质合成,增强免疫力。在联合使用胰岛素后,她的体力和免疫力都比以前更好了,糖化血红蛋白从没有超过7%。记者采访当晚,杨文英刚刚出差回到家中,已经9点多了,但她还能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清晰的思路。而民间对胰岛素有很多妖魔化的言论,使得不少该用胰岛素的糖友拒绝使用。杨文英以身作则使用胰岛素,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胰岛素的使用规范制订工作,破除降糖谣言。
每年体检筛查并发症
糖尿病治疗强调综合管理。饮食方面,杨文英从不抱怨长期饮食控制带来的困扰,平时吃饭每个菜都会吃一点,但从不过量。杨文英还强调了体重管理的重要性。“发达国家从小就教育国民要学会合理饮食,运动、体能、体质等锻炼是必修课,路上很多人在跑步、骑车,家中有各种健身设备。但我国老百姓还没有把锻炼放到像吃饭一样重要的地位。即便成功减重,体会到了运动的好处,很多人依然难以坚持下去。”她强调说,对于降低糖尿病带来的并发症风险而言,体能锻炼、体重减轻、恢复正常的体脂含量非常重要。而她平常一有空就会去走走路,工作间隙做做简单的肢体活动等。
糖尿病人常会出现眼部、心血管、神经、肾脏等处的并发症,因此定期筛查十分关键。杨文英坚持每年一次体检,重点关注心脏、肾脏、眼底等的变化。血糖监测方面,她每年会测两三次糖化血红蛋白;家中常备血糖仪,定期查餐后血糖,血糖相对平稳的时期还会经常测空腹血糖,摸清变化规律,并以此调整饮食。▲, http://www.100md.com(张杰)
本报记者 张 杰
杨文英,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日医院大内科主任、内分泌代谢病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荣誉主任委员
“抗击糖尿病”是每个内分泌科医生都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这句话鼓舞了不少糖友战胜疾病的决心。然而,对于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荣誉主任委员杨文英教授来说,这5个字还有着另一层含义。70的她就是一名“老糖友”,与糖尿病相伴20多年来,她的健康状况保持得非常好,堪称糖尿病综合管理方面的典范。最近,《生命时报》与杨文英教授聊起她的糖尿病管理经验,她认为,控制好糖尿病其实并不难,总结起来主要是3点经验。
与糖尿病和平共处
很多人查出糖尿病后,感觉天都塌了,但杨文英从一开始就没有遭遇这样的心理“创伤”。“确诊糖尿病,源于一次很偶然的机会。大约是1995年,科里在做一个关于性激素和高密度脂蛋白关系的课题,我临时做志愿者,测了一下血糖。空腹血糖正常,但吃了一点馒头后,血糖就升高到11.1了,已经到了糖尿病的标准。”杨文英说,她有糖尿病家族史,所以并不觉得意外。虽说当时心里咯噔一下,觉得自己才四十七八,年纪不大就走到这个阶段,但马上就想开了。“我母亲身体不好,这促使我走上了学医的道路。现在自己管理自己的血糖,没什么不能接受的。”
, 百拇医药
在之后的生活中,杨文英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不抱怨早早地就被这样一个麻烦的疾病缠上,与糖尿病“和平共处”。“有时我还会想,如果没有得糖尿病,不主动控制饮食,现在可能会变得特别胖,或者得其他疾病。”杨文英说,人要保持良好的状态,就得有工作意愿和需求,从中获取成就感。她常年宣传糖尿病管理观念,讲课深入浅出,不管什么学历的人都听得明白。这也让杨文英感觉到,自己的工作是值得的,获得了被需要的感觉,这给身心健康都带来积极影响。
不怕使用胰岛素
患病20多年来,杨文英坚持服用二甲双胍,没有漏服过一次。她还有一点重要经验就是不拒绝胰岛素。“10年前,我逐渐觉得自己体力变差了,有时从下飞机到走出机场的几步路都走不了,感觉腰酸腿痛。这就是需要用胰岛素的信号。”平时需要频繁出差,到全国各地参加学术会议,进行讲座培训,杨文英都会随身携带胰岛素笔。“现在的胰岛素笔,常温下放4~6周都不会变性。”如果偶尔忘了带胰岛素,她就尽量少吃主食和甜食,而且口服药是肯定带着的,回了家再补打胰岛素。
, 百拇医药
杨文英解释说,糖尿病有两大类,一类是胰岛功能逐渐减退,与家族遗传有关;另一类是超重、肥胖人群,存在胰岛素抵抗现象。她就属于第一种情况,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就需要打胰岛素了。胰岛素在控制血糖的同时,还能增加细胞内的有氧代谢,促进产生能量的生化过程。胰岛素可促进包括免疫球蛋白在内的蛋白质合成,增强免疫力。在联合使用胰岛素后,她的体力和免疫力都比以前更好了,糖化血红蛋白从没有超过7%。记者采访当晚,杨文英刚刚出差回到家中,已经9点多了,但她还能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清晰的思路。而民间对胰岛素有很多妖魔化的言论,使得不少该用胰岛素的糖友拒绝使用。杨文英以身作则使用胰岛素,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胰岛素的使用规范制订工作,破除降糖谣言。
每年体检筛查并发症
糖尿病治疗强调综合管理。饮食方面,杨文英从不抱怨长期饮食控制带来的困扰,平时吃饭每个菜都会吃一点,但从不过量。杨文英还强调了体重管理的重要性。“发达国家从小就教育国民要学会合理饮食,运动、体能、体质等锻炼是必修课,路上很多人在跑步、骑车,家中有各种健身设备。但我国老百姓还没有把锻炼放到像吃饭一样重要的地位。即便成功减重,体会到了运动的好处,很多人依然难以坚持下去。”她强调说,对于降低糖尿病带来的并发症风险而言,体能锻炼、体重减轻、恢复正常的体脂含量非常重要。而她平常一有空就会去走走路,工作间隙做做简单的肢体活动等。
糖尿病人常会出现眼部、心血管、神经、肾脏等处的并发症,因此定期筛查十分关键。杨文英坚持每年一次体检,重点关注心脏、肾脏、眼底等的变化。血糖监测方面,她每年会测两三次糖化血红蛋白;家中常备血糖仪,定期查餐后血糖,血糖相对平稳的时期还会经常测空腹血糖,摸清变化规律,并以此调整饮食。▲, http://www.100md.com(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