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17.05.30
编号:22592
糖尿病是个穷病
http://www.100md.com 2017年5月30日 生命时报 2017.05.30
     受访专家: 中日医院内分泌代谢病中心主任 杨文英

    李明明

    杨文英,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日医院大内科主任、内分泌代谢病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荣誉主任委员

    近日,世界顶级期刊《英国医学杂志》报道,糖尿病的发生与社会经济地位低有关,尤其是在有家族史的女性群体中。在研究中,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者将空腹血糖大于7毫摩尔/升、糖化血红蛋白大于6.5%定为糖尿病诊断标准,分析了5万多人的社会经济地位与糖尿病发生的关系。结果发现,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群,更容易发生糖尿病。

    在我国,大家印象里糖尿病是一个“富贵病”,经济条件好的人更容易得。为什么国外情况刚好“相反”呢?《生命时报》记者采访了中日医院内分泌代谢病中心主任杨文英。

    杨文英教授表示,在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社会经济条件好的人,受教育程度一般较高,会更注重自身健康维护和良好生活方式养成。比如,进行规律运动健身、保持良好身材的人相对较多,有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的人相对较少等,这些都是影响糖尿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我国如今变成了“糖尿病大国”,每10个成人中就有1人患糖尿病,还有5亿多糖前期患者将要加入糖友大军。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存在城乡差别,农村人群的患病率为8.2%,城市人群为11.4%。看似经济发达的地方有更多人患糖尿病,但农村增长速度明显更快,且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城乡已无差别。可见,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已逐渐成为糖尿病重灾区。

    农村患病率的快速增长与人们经济条件好转有关。尽管经济整体不如城市,但农村生活条件比以前好了,顿顿有肉、天天小酒,缺少锻炼及久坐不动等不良生活习惯蔓延开来。与此同时,人群接受的文化教育程度和健康教育水平却没有提升,很多人并未意识到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研究发现,文化程度在大学以下的人群,糖尿病发病风险会增加57%。同时,糖尿病“后备军”不断增加,糖耐量受损离糖尿病只有一步之遥,可很多人心存侥幸,觉得“偶尔血糖超标不要紧,少吃两口饭就行”。我国大庆研究表明,糖尿病前期人群如果不进行干预,几乎不可避免都会变成糖尿病;如果坚持控制饮食、增加运动的生活方式干预,可使糖尿病发病减少一半左右。

    杨文英教授表示,经济程度对糖尿病发生的影响均与生活方式有关,国内外观点是一致的。经济地位低的人群在健康教育和生活方式方面都有待提高,需要引起社会关注。中国人本来就是糖尿病的易感人群,更应加强健康教育力度。呼吁大家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远离高盐、高热量饮食,避免久坐不动,保持健康体重,远离烟酒等不良嗜好,发现血糖异常及时就诊,减少糖尿病的发生。▲,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