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17.08.01
编号:23113
欣闻医生要松绑
http://www.100md.com 2017年8月1日 生命时报 2017.08.01
     近日,人社部表示,正研究制定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后的人事管理衔接办法。所谓“不纳入编制管理”,说白了就是打破“大锅饭”,取消事业单位编制。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可谓中国改革“最艰难的一役”,除了因为涉及人数众多,最重要的是改革者如何处理好学校、医院的公益性与取消编制后政府购入方式改变之间的关系。首先,政府必须坚持对学校、医院的财政投入不减少,且要伴随GDP增长不断提高。其次,政府投入方式必须改革,不能再像以往一样按照“人头费”的方式拨付,而应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新理念,根据学校、医院提供服务的质量和社会效益拨付。

    由于医院的政府投入,除“财政”外,更重要的是“社保”投入,所以社保部门的投入方式也要改变。应从以往补“需方”(患者),向补“供方”(医方)改变,根据医疗服务的患者满意度和地区国民健康状况,奖励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从“多劳多得”转变为“优劳优得”。当前医院内部经营模式是“多劳多得”,“底薪低,奖金高”,产生的问题是盈利科室的医生工作压力大,甚至频频猝死;不盈利科室的医生无人问津,甚至改行离职。这种现象不利医生职业的发展,更会阻碍上述医学理念的改变,最终恶化医患关系。

    我认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最重要的是,能在以往“好混日子”的事业单位内形成优胜劣汰的人员竞争机制,这对“混日子”的职工是个噩耗,但对兢兢业业钻研业务、“过日子”的职工却是个好消息。通过人事制度改革,学校、医院将获得真正意义的“用人自主权”,人员将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进而形成有利长远发展的人才动力。同时,也就捋顺了人员的福利和待遇。一个人的福利按理说和他的“可替代性”有关。如果有人可替代你,又能接受你目前的福利,就意味着你要么满足现状,要么走人。而那些“不可替代”的医生、职员,福利一定会大幅增加。

    英国著名法律史学家梅因曾将社会进步概括为从“身份”走向“契约”。没了铁饭碗,医生必将从“单位人”变为“社会人”。人员自由流动,才不会成为一潭死水。今后,公立学校和医院的“院内”必须坚持公益性,而“院外”将成为钻研业务的人才自由施展才能的地方。▲, http://www.100md.com(王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