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17.11.14
编号:23873
无微不至的爱,是害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1月14日 生命时报 2017.11.14
     父母包办一切 孩子失去自我

    无微不至的爱,是害

    受访专家: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教授 鲁忠义

    本报记者 张 芳

    第89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月光男孩》中有这样一句话:“总有一天你要决定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别让其他人给你做这个决定。”然而,在很多中国家庭,小到穿衣吃饭,大到就业婚姻,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似乎都掌握在父母手中。他们给子女无微不至的爱,孩子们却在这样的爱中,渐渐失去自我。

    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教授鲁忠义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全权包办式的教育具有比较明显的中国特色。在不少家长的意识中,孩子就像父母的附属品。“孩子是我的”,所以就该按照“我”的想法去关爱。

    有人将中国父母的这种教育分成两种类型:模具制造型和温室培养型。前者以严管主导一切,后者用温柔包办一切。比如,强势的妈妈会按照自己心目中理想男人的样子培养孩子:跟什么人玩、上什么学校、选什么专业、做什么工作、找什么样的女朋友……所有决定权都要掌握在自己手中,孩子只要服从就好,因为“妈妈不会害你”。也有父母会将孩子宠上天,百依百顺。刘思琦是真人秀节目《变形计》的一名主人公,她来自富人家庭,从小被当成公主,照顾得无微不至。16岁的她生活不能自理,姑姑帮忙剪指甲,妈妈帮着穿衣服袜子、卷裤脚,吃饭还要阿姨喂。刘思琦妈妈觉得,女孩要“富养”,所以一切包办,理所应当。可在启程去农村体验生活前,妈妈也不得不承认,离开自己的女儿很让人放不下心:“她什么事情都不会做,我是真的担心。”

    鲁忠义解释,从本质上说,家长对孩子的过分保护来自血缘关系产生的天然的爱,但不同家长可能有各自不同的精神动因。如果父母在幼年没有享受到足够的亲情,当他们有了孩子,就会在补偿心理的作用下,将孩子捧在手心,不让他吃一点苦、受一点罪。这样的父母会对孩子的所有要求百分百满足,无论是否合理。

    “人都说,父母给予的爱是无条件的爱,这话本身没错,却有很多人理解错了。”鲁忠义认为,“无条件”的意思是孩子的优点和缺点都要接受,当孩子犯错时做到不放弃,这与很多父母完全以孩子为中心是不同的。什么事都为孩子做好,只会剥夺了他们成长的机会,让他们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变得胆小、缺乏独立性。

    不犯错误的父母是不存在的,但每一名父母都应该有纠正自己错误的意识和行动。鲁忠义说,好的父母至少应当做到三点:不要把孩子看成自己的一部分或附属品,而要认识到,他是独立个体,是社会人,需要有自己的独立意识;态度上要强调相互尊重,教育孩子尊重长辈的同时,父母也要对孩子有所尊重,尊重他的人格、选择、爱好,还有他的其他需求;关爱必须掌握度,正所谓“严而有度,宽而有格”。

    一种观点认为,判断父母成败的标准是孩子能力成长的大小。儿女很小的时候,需要你尽心地照顾;当孩子有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鼓励他大胆尝试,不要担心没人收拾残局;待孩子长大成人,父母就应当得体地退出。如此,才是真正的关爱,而不是溺爱。▲, 百拇医药